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

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作者”。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虽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但相对于社会而言,人是一个更根本的因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的创造物。

既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那么,要推动社会发展,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不同于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抛开了社会对人的制约性,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既看到了社会对人制约的一面,又看到了人创造社会的一面。对于个体来说,前者使人作为社会的产物,适应社会的要求后者使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社会,彰显个性的一面。因此,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统一的人。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存在、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不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直接目的不应该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其次,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只能通过培养人来实现,而不是把教育等同于某一社会子系统(如政治、经济),对社会发挥直接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创造和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最后,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复制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只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适合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社会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历史的主体引领社会发展,这是一种超越性的教育。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确立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使教育的中心由社会要求转向了人的

发展,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因为对“人”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实践追求。例如,有的教育是把人作为“人”来培养,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称之为人本教育:有的教育则把人作为工具塑造,以人为手段,开发人的工具价值,称之为工具式教育。

工具式教育不是从人出发,也没有把人作为目的,只是把人作为满足社会要求的手段。这种教育,虽然也在发展人,但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本体价值。它强调人的社会化共性的一面,忽视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化独特的一面培养的人缺乏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活力,只是作为社会的工具,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去改造和超越现实,推动社会的发展工具式教育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忘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结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这种教育只知道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工具,为既定的社会服务,不知道社会更要为人服务,而且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人的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该全面扩展人的价值,提高整个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工具。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在创造社会关系中,形成人自身,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以,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某一社会角色,但不能只局限于此,否则,教育就陷入了狭溢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之中,只满足于眼前的需求,忽视人自身的长远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承担某一社会角色的前提。教育首先使人成为人,然后,才能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某种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1905—1975)的函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再次强化了这一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①

因此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3.“有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现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又把科学发展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深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为本”不是空洞的理念,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回答了我国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具体就是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道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