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苏武庙》①晚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②,陇上羊归塞草烟③。 回日楼台非甲帐④,去时冠剑是丁年⑤。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⑥。
●注解: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译文:当年苏武见到汉使无比激动感慨,如今我面对苏武庙前的高树心绪茫茫。羁留北海音书断绝,云边看不见飞雁(喻,书信)的踪迹只有胡天的明月可以看得见,从陇上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到汉朝,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出使匈奴时戴冠佩剑,正是壮年。武帝已死葬于茂陵,看不见封侯印,空向着秋水痛哭逝去的年华。 赏析:这首诗就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后追思怀古之作。赞颂了苏武忠君爱国的精神及崇国的民族气节,并讥讽了汉武帝的负德,封赏不公。
●鉴赏:首句 “魂销”显示其爱国精神。是苏武生前事迹的特写。次句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这句是写苏武的身后。
“云边雁断”写流放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写苏武思国的心境。“陇上羊归”句则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
5
●作者: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9、《小重山●端午》●元●舒頔(dí,美好,用于人名)●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翻译:一到端午,人们就忙着准备绿色的艾蒿和香蒲,家家户户儿女团圆,庆祝端阳节,手臂上还缠绕上五彩丝绦。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我却空自惆怅,人们都忙着过喜庆的端午,谁还凭吊沅水湘水?谁还记得爱国诗人屈原呢? 往事就不要再费思量了。千百年来屈原的忠贞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我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没有人理解,我一个人呆呆的惆怅,不觉已是夕阳满树,一地阴凉。
●作者:舒頔。字道原,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之际,入明屡召不出,终老于家,可以看出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很深。
●赏析: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