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鉴赏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伸出墙外。 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也觉得清凉。竹经雨洗显得秀丽而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看到它长高,以枝拂云。
●注释: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含箨(tuò),包有笋壳。书帙(zhì),书套。
●背景: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
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赏析:全诗清新雅致,托物言志。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首联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2、《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緌(rui):下垂的帽带,此指蝉低头。
●翻译: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因此它的声
音能够流丽响亮。隐喻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
1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3、《寄远(又名,南陵道中)》●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背景: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的一个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翻译:泛舟南陵,见水面平缓、水流悠长,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旅人心情顿时为之一换。
●赏析: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从第二句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孤苦心境和偶见红妆倚楼。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