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

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三)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 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 主要特征:强调了科学价值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四)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 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二)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二) 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三)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七) 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 技术异化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 科学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2. 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界对科学本质的思考。

3. 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 技术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 3. 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 1.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即力学、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命题。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力现实因素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其他的科学。 3. 科学知识的类型

马克思把科学分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工艺学)和“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的科学。 (二) 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培根、圣西门、芒福德、埃吕尔、罗波尔、星野芳郎等人都对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 (三)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 科学发展呈现出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2. 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 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2. 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三)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 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 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 技术自主论; 2. 社会建构论。

(三)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和综合 (一) 分析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二) 综合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三)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二、归纳和演绎 (一)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二) 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三) 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