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力量的反对
中西部农民试图建立改革者的联合阵地 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两极分化
其思想的二元结构根植于社会的二元性 3、学术背景
贝拉米、马克思、进化论
1)贝拉米《回顾》认为,应用机器生产实现社会主义,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和统一的工业体系——促进他对“好的社会”的幻想
2)进化论: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观念,主张将人看成活跃、忙碌、多面的 3)马克思(桑巴特) 实用主义 1)“人的能动”概念(杜威、米德、洛德)
2)博厄斯(阐述了夸扣特人的炫耀性消费法则) 4、学说
(1)社会经济观
1)习性不是经济行为的动因,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必须放在社会背景中 2)个人的经济生活史是“手段不断适应目的的一个累积过程” 3)人类进化是一个对环境有选择的适应过程 4)工业技术决定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 人类社会的进化是制度的自然淘汰过程 (2)进化四阶段(推测)
1)和平的原始经济的新石器时期
2)掠夺性的未开化经济时期 战争、财产、尚武、有闲的出现 3)手工业时代
4)机器支配的现代社会(将被废弃) (3)现代工业社会
建立在商业和工业、所有制和技术、赢利工作和实业工作的对立上(即技术决定论) 1)商人是寄生虫,不是进化中的最适者
2)工业精英只是新环境下追随祖先的掠夺方式
3)实业和商业培养了完全不同的心理倾向和思想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工业依赖于合理性,又反过来培养这种合理性 现代世界主要的控制机制是机器生产过程(非个人因素) (4)竞争分析
主要解剖构成社会行动者之间竞争关系的基础的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 1)人们是通过和同伴的价值比较来判断他们自己价值的
2)炫耀是人们试图表示自己胜过同伴以及提高自身价值的方法 3)比富逐渐渗入到整个社会结构中
4)荣誉准则适经济环境和每个特定阶级的传统、渗入全社会 5)现代社会的活力,是一种力求超过自己同伴的癖好
(5)知识社会学 强调思想习惯是生活习惯的产物,思想方式依赖于社会组织 1)思想习惯是与个人在社会和职业阶层中的地位相一致的
2)与思想习惯对应的心理机制,一方面可表现为行为,另一方面可表现为知识 提出认识的社会决定论
有闲阶级专心于经典、法律、政治的研究 (兴趣主要是统治阶级成员的实际需要) (6)社会变迁论
1)工业技术的状况决定社会的文化特点(不直接)
2)新技术引起原有制度的反抗,并生成新法律制度、新道德观念、新教育类型等 3)先进技术与落后制度之间的冲突是创造历史的力量
4)提出发展自己的技术不如借鉴别人的技术(可以“跳跃式进化”) 5)引入新技术会导致发明技术的国家竞争力下降(“对领先的惩罚”)
古典社会学理论知识点强势总结 名词解释:
1、 社会静力学:它是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核心是社会秩序。它主要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社会连结的纽带(语言、宗教、分工);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以及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平衡与和谐。
2、 社会动力学:它是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核心是社会进步。它是对社会有机体的纵向研究,着眼于探索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并主张以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解释社会的进步。 3、 社会事实:它被迪尔凯姆视作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指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 集体表象:也称集体意识,在迪尔凯姆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把集体意识界定为“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是个人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
5、 社会行动:它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理解对象。指以其他人过去、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的的行动。它包括两个条件:第一,行动具有主观意义;第二,行动包含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社会学的目的就是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
6、 理想类型:社会学如欲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韦伯称这种概念体系为“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既可以用于历史,也可以用于现实。
7、 科层制:它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8、一般社会学:它是齐美尔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第一级,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齐美尔认为,一般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
9、形式社会学:它是齐美尔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的行为,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所谓“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学不研究人们交往互动的具体内容,只研究交往的纯粹形式。
10剩余物物:它是深层的本能直觉同各种意识形态的中介,是模糊不定的直觉本能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非理性层面中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它不是人的情绪或心智状态,而与人的本能有关。帕累托用剩遗物概念来解释人们行为的真正动因。
11、精英:表示那些在自己的活动领域里显示出最高才能的人。帕累托的精英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精英泛指全部社会精英;而狭义的精英仅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 12、功能主义:它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分析的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13、单位行动:也称单元行动,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即“手段—目的”框架,而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就是单元行动。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目的、状态、规范取向三要素。帕森斯认为,凡人的社会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而其目的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状态),同时所有的社会行动都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14、中层理论:它是默顿所提倡的一种超出工作假设之上而又能进行很高理论探讨的、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并注重二者动态联系的理论,是“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15、显功能:它是默顿功能分析范式中的一个概念,指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
16、潜功能:它是默顿功能分析范式中的一个概念,指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不曾预料、认识的。
17、符号互动论:它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派别,主张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中寻找。
18、概念化他人:它是G.米德“自我”概念发展阶段理论中的一个阶段。社会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米德对“他人”的解释是“被概括了的他人”,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使个人一体化并对各人有影响的结构性关系,是被组织的共同体或给自我定性的社会团体,在这里,人们对社会角色形成模式化的认识。
19、科学分类: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统一的整体,分为天体、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现象5种,与之对应就有5种科学,它们相互联结,形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科学之间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排列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它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20、功能接受者:默顿在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注意划清了它在其中发生影响的系统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线。因为对不同群体或系统来说,同一后果可能有不同的功能性质。引入此概念使功能分析出现了新取向,引导功能分析对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阶级矛盾进行深入研究。 简答题:
1、 孔德的社会进化观
社会进步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上是向前进步的,而人类智力的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着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为根本动力而不断进化的。早期观点:社会进化是必然的、直线的,以加速方式进行;后期观点:社会总体上是进步的,但并不排除有暂时的倒退现象发生。具体观点:1、社会进化是不可逆的,不能返回到先前的阶段上去;2、人类社会的进化并不遵循单一模式,而是以一种发散在发散的方式进行;3、不应把地球上未开化民族和文明民族间显示出的社会差异看作是同一进化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社会。 3、国家和政府的活动领域
在斯宾塞看来,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有机体的神经系统:国家是进行社会调解的机制,政府是执行具体调节的机制。由于斯宾塞坚持自动进化论,故主张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活动,国家的实际任务是执法,维护人们同等的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政府应放弃对个人活动的正面干涉,只保留其反面或否定的管理职能,并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侵略扩张。 4、社会事实的特征与解释原则、方法
特征:外在性、对个人具有强制性、普遍性
社会事实的解释原则: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做“事物”;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的社会事实加以解释;3、不能把社会时事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作用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迪尔凯姆反对一切形式的还原论,反对用个人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并且反对目的论即认为社会事实的产生与其发挥的功能是两个概念。
社会事实的解释方法:共变法——如果两个现象,经常以某种固定方式发生同步变化,就强烈地暗示着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同时为了排除那些共变关系中的非因果关系,迪尔凯姆还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在不同的群体范围内以及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属性所作分类的各类别之间广泛进行比较。 5、 自杀论的基本观点
迪尔凯姆的自杀理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不仅在经验层面验证、深化并发展了迪尔凯姆的社会学基本理论,而且更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即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原因。
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社会整合状态与社会道德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倾向,其平衡状态对社会自杀倾向具有一定遏制作用。如果两者处于适度、稳定状态,社会自杀率就处于一个稳定的低水平上,反之则自杀率上升。 6、社会冲突的功能
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一种主要的、正常的社会交往形式,它是一交往各方的不一致、差异、分歧、对立、敌意为前提的、稳定的关系。
冲突对社会整合具有积极功能:1、冲突促进共同规范并发展了这些规范;2、冲突推动了各方组织化的发展;3、冲突通过实力的显示和较量有助于和解;4、冲突创造了联合
冲突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冲突创造了一种“安全阀”机制,即社会允许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和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发泄。通过冲突的解决,人们会建立一种新的互动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是指新教教义中包含的人生态度、生活准则、理想要求等,主要指那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部分。资本主义精神最突出的特征是职业天职观、创造财富和节制。
两者之间的关系被韦伯界定为“选择亲和性”的关系,这不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选择、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教伦理无意识但有力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教伦理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滋生了违背资本主义精神的东西。
8、精英统治循环论:帕累托关于精英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社会全部精英,狭义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社会的特点是由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的性质决定的,而统治精英的性质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剩遗物决定的。统治精英阶层分两种人,一种是“组合的本能”剩遗物占主导的精英,另一种是“组合体的持久性”剩遗物占主导的精英。帕累托认为政治变化的形式就是一种类型的精英取代另一种精英的循环,即统治精英循环论。 9、剩遗物的种类及其含义
帕累托区分了六种剩遗物:1、组合的本能,即聪颖的创造力,狡诈的心智和想象力,组合相似或对礼物的本能;2、组合体的持久性,即顽强地、持久地维持和捍卫现状的传统情感;3、行为的本能,即通过外部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4、社会性,即与社会有关的剩遗物,表现为渴望有所归属和被接纳、关心社会生活和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情感;5、个人的完整性,即物质利益上的个人主义感情,对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6、性本能,即满足性欲望的剩遗物。 10、功能分析的步骤
默顿提倡一种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中层理论”,并对帕森斯的功能分析方法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功能分析的步骤:1、功能分析的重点是制度化行动模式的客观后果;2、要充分认识这种客观后果的多重性,特别注意哪些储户参与者意识之外的潜在后果;3、结合时间要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后果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其功能性质,并通过反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和变迁问题;4、必须清楚地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统范围和群体范围,认识到对不同群体来说,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5、认清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并通过“结构制约因素”的考察解释这种替代过程。
11、帕森斯社会变迁思想的基本观点
它是帕森斯晚年为了回应外界对结构功能主义只注重均衡,看不到冲突的批评而作出的理论解释。在帕森斯眼中,社会变迁等于社会进化。此理论的关键性概念是结构分化和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关系。结构分化意味着承担着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类型转化为各自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类型,专门化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它们所承担的功能,社会进化就是通过内部结构不断分化实现的。同时结构分化又会带来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关系的复杂化,造成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紊乱,这就是产生社会进化的原因。社会进化意味着社会整体适应能力的增强,帕森斯为我们提出了社会进化的四个范式: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12、米德自我概念养成理论的观点
米德认为,自我是客我和主我对立统一的的综合体,主我是自然的我,客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观念产生于社会互动,是一个形成过程。它实质是一种社会结构,存在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之中。个人在符号学习中理解他人扮演的角色,获得社会反馈,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于是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米德还提出了儿童自我的形成阶段:1、简单游戏阶段,此阶段儿童通过扮演他人而产生简单的角色意识,产生不同角色间支配与被支配的感受,形成模糊的社会组织感;2、复杂游戏阶段,它标志着游戏者进入社会组织之中,了解自己与他人的角色;3、概念化他人阶段,儿童正式形成对社会角色的模式化认识。 1、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