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卷

过渡阶段。

5.________发散思维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聚合思维_______是思维过程 的基本过程。

6.马克思发现儿童对“伟大的”和“巨大的”这两个词总是搞不清楚,当他们谈到伟大人物时,总是把这些人画得很大,这反映儿童思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

7.注意集中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8.情感有两种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的意志行为一般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__________ 阶段和__________ 阶段。

10.个性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人体内四种体液的多少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种基本类型。

12.少年期的自我评价常带有很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少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只逐渐以__________为主,但还具有很大的 __________性。

三.判断改错题(20%)

1.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主要靠估计和猜测别人的心理活动。( ×) 2.通过社会实践,人的感受性是可以提高的。( √ ) 3.所谓的“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被接受。( × ) 4.没有抽象和概括,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 )

5.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不能揭露事物的意义和作用。( √ ) 6.有人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描述的是注意分配的心理现象。( √ ) 7.激情是无法控制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 ) 8.每一个的性格都是典型性和个别性的统一。(√ ) 9.天才是天生人才。( × )

10.少年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为的是表现自己的个性。( × ) 四.选择题(10%)

1.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 )

A 作品分析法 B个案法 C谈话法 D测验法

2.吃糖之后,再吃苦的东西觉得特别苦,吃苦的东西之后再吃糖就觉得特别甜,这是( )的结果。

A 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知觉选择性 D 联觉

3.( )是指人的思考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提出不同的观念。

A 敏感性 B流畅性 C 变通性 D 独创性 4.小说要写得生动感人,需运用( )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D表象

5.“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由于刺激的( )而引起的无意注意。 A强度 B对比关系 C变化和运动 D新异性 6.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三个环节是( )

A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B知识的感知、记忆和理解 C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D预习、听课、复习 7.林虹同学解出一道数学难题之后,感到无比的兴奋,内心充满了轻松和愉快的体验,这是一种(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閻忕偞娲栫槐鎴﹀礂閵婏附鐎�<<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