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
——以“且”“甬”等族字为例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字族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拉开了字族研究的序幕。之后,戴侗①、黄生②、段玉裁③、王念孙④、焦循⑤、阮元⑥、黄承吉⑦、梁启超⑧等人相继都对字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晚近以来,章太炎⑨、黄侃⑩、沈兼士11、杨树达12等人也为字族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创获极多。后继者王力、陆宗达13、王宁14、刘又辛15等又把字族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当代,字族与同源词的研究成果,专著有王力《同源字典》、任继昉《汉语语源学》、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和《演释名》、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和《语源学概论》、曾昭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和《同源字典再补》、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汉语词族续考》和《汉语词族三考》。论文有一百多篇,其中发表于1956年的一篇,其余的均为1980年以后的成果。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个别语词的寻源
如:《“麻胡”讨源》(吴庆锋,1983);《“雩”的语源记疑》(蒋礼鸿,1983);《同源词拾零》(李玉,1993)。
2.补苴、订正《同源字典》
如:《读<同源字典>献疑》(胡邦彦,1981);《<同源字典>笺识》(殷寄明,1994);《王力<同源字典>补遗四则》(张青松,2007)。
①②
《六书故》(中华书局,2012)。
《字诂》《义府》(中华书局,2006)。 ③
《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 ④
《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 ⑤
《毛诗物名释》 ⑥
《研经室一集》(中华书局,2006)。 ⑦
《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⑧
《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 ⑨
《文始》(中华书局,1970)。 ⑩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1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3)页777-853。 12
《积微居小学述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
《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 14
《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5
《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
1
3.回顾、总结前人的语源学研究
如:《扬雄和他的<方言>》(周因梦,1956);《论黄侃先生的字源学说和方法》(李开,1986);《<通雅>对转语的运用》(顾之川,1989)。
4.语源学理论的探讨
如:《论词源学及其意义和研究对象》(伍铁平,1986);《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张觉,1988);《汉语同源词刍议》(孟蓬生,1994)。
5.联绵词的研究
如:《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上、下两篇,李运富,1990、1991);《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关童,1996);《“龙钟”源流考》(张桃,2004)。
6.汉藏语、汉语侗台语比较研究
如:《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俞敏,1980);《汉语侗台语语源联系举例》(董为光,1984);《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吴安其,1996)。
7.《说文解字》字族研究
如:《“昜”、“多”字族分析》(冯宽平,2000);《<说文解字>中的“喬”族字试析》(刘卫宁,2004);《试析<说文解字>中的“并”族字》(罗小如,2006)。
海外也有不少学者为此研究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瑞典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