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20150115(1)

《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

——以“且”“甬”等族字为例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字族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宋代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拉开了字族研究的序幕。之后,戴侗①、黄生②、段玉裁③、王念孙④、焦循⑤、阮元⑥、黄承吉⑦、梁启超⑧等人相继都对字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晚近以来,章太炎⑨、黄侃⑩、沈兼士11、杨树达12等人也为字族研究做出了不懈努力,创获极多。后继者王力、陆宗达13、王宁14、刘又辛15等又把字族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当代,字族与同源词的研究成果,专著有王力《同源字典》、任继昉《汉语语源学》、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和《演释名》、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和《语源学概论》、曾昭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述论》、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和《同源字典再补》、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汉语词族续考》和《汉语词族三考》。论文有一百多篇,其中发表于1956年的一篇,其余的均为1980年以后的成果。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个别语词的寻源

如:《“麻胡”讨源》(吴庆锋,1983);《“雩”的语源记疑》(蒋礼鸿,1983);《同源词拾零》(李玉,1993)。

2.补苴、订正《同源字典》

如:《读<同源字典>献疑》(胡邦彦,1981);《<同源字典>笺识》(殷寄明,1994);《王力<同源字典>补遗四则》(张青松,2007)。

①②

《六书故》(中华书局,2012)。

《字诂》《义府》(中华书局,2006)。 ③

《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 ④

《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 ⑤

《毛诗物名释》 ⑥

《研经室一集》(中华书局,2006)。 ⑦

《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⑧

《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 ⑨

《文始》(中华书局,1970)。 ⑩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1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1933)页777-853。 12

《积微居小学述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

《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 14

《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5

《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

1

3.回顾、总结前人的语源学研究

如:《扬雄和他的<方言>》(周因梦,1956);《论黄侃先生的字源学说和方法》(李开,1986);《<通雅>对转语的运用》(顾之川,1989)。

4.语源学理论的探讨

如:《论词源学及其意义和研究对象》(伍铁平,1986);《论通假与同源之关系》(张觉,1988);《汉语同源词刍议》(孟蓬生,1994)。

5.联绵词的研究

如:《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上、下两篇,李运富,1990、1991);《联绵词语源推阐模式刍议》(关童,1996);《“龙钟”源流考》(张桃,2004)。

6.汉藏语、汉语侗台语比较研究

如:《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俞敏,1980);《汉语侗台语语源联系举例》(董为光,1984);《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吴安其,1996)。

7.《说文解字》字族研究

如:《“昜”、“多”字族分析》(冯宽平,2000);《<说文解字>中的“喬”族字试析》(刘卫宁,2004);《试析<说文解字>中的“并”族字》(罗小如,2006)。

海外也有不少学者为此研究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瑞典高本汉《汉语词类》,日本藤堂明保《汉字语源辞典》,德国西门华德《藏汉语比较词汇集》,法国沙加尔《论汉语、南岛语的亲属关系》《玛雅文化》。

以上研究成果,部分属于述评类成果。一般是在先哲或学界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进一步考证具体个案,对同源词研究理论和方法作深入的探讨。部分论文围绕“同源”辨析了不同术语的异同,从汉藏语系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同源内涵。

对《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声符示源的研究已涉及以下声符:军、君、囷、屯、夹、辛、方、间、各、堇、夋、勺、圭、敫、非、婴、交、并、奄、喬、昜、多、青、卑、纟、刀等等。对一个字族里所有形声字含有的共同意义成分的提法,学界上众说纷纭,有“声符兼义”“声符带义”“形声兼会意”“会意兼形声”“声符的示源功能”等。在这里,我们采用“声符的示源功能”这一说法。所谓声符的

2

示源功能,“即声符显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源义素的作用”。①“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它是在源词分化出派生词的过程中由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②关于声符示源的判定和规律,我们也采用李国英的说法:“我们认为声符有单纯示音的和具有示源和示音双重功能的两类,只有双重功能的声符本质上才是示源的,这类声符的示源功能才不是由示音功能附带产生的偶然巧合,而是造字时人们的自觉选择??声符示源的规律也只能是就其大势而言,是一种统计规律,而不能言‘凡’。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既不能把复杂的汉字同源系统简单化,庸俗化,轻易的断言‘凡从某皆有某义’,也不能因其复杂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把本质上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说成是单纯的表音成分,把大量的示源现象归之于偶然的巧合。”③

既然“声符示源的规律也只能是就其大势而言,是一种统计规律”,那么要想比较清楚地了解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具体面貌,就必须对全体形声字进行逐个调查,进行一番排比归纳、系联字族的工作。但由于汉字形声字数量巨大,情况十分复杂,这项工作在短期内靠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再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从字族角度研究《说文》的工作开展得还很分散,某些工作出现了重复,目前已经作过细致分析的字族还较少,“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声符字尚未研究。初步分析这些声符字后,我们发现它们的字族较庞大,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系联汉语中的同源词。因此,本文选择这些声符字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系联声符相同且有共同语源的形声字构成字族,再根据音义的相同或相近来系联具有共同来源关系的其他同源词,进而管中窥豹,略见形声字声符示源的概貌。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它“对成体系的上古字词做了系统的整理”。⑤《说文》在词义训诂上的最主要特色就是以阐明字的本义为宗旨,因而它保存了大量的字的本义,这对我们把握字词的本义进而

①②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 ③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4-65. ④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5. ⑤

宋永培.《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15.

3

探求其语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因此,我们选取了《说文》“且”“甬”“甫”“巠”“古”“加”“因”“工”族形声字作为研究对象,以之为纲,运用声符示源理论,将从这些声符字得声的形声字分别按照语义系联为一个字族,探讨形声字本义与声符字的关系。最后,再系联与字族里的形声字声符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具有共同来源关系的形声字,共同构成相应的同源词。

(三)研究方法

1.找出《说文》中所有以“且”“甬”“甫”“巠”“古”“加”“因”“工”为偏旁的汉字,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其他各家注解、郝懿行《尔雅注疏》及其他训诂材料,少数汉字参照古文字形体,先鉴别这些汉字是否是以“且”“甬”“甫”“巠”“古”“加”“因”“工”为声符的形声字。如果是,则确定其本义。

2.考察“且”“甬”“甫”“巠”“古”“加”“因”“工”这些声符字的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进而分析以它们为声符的形声字的本义与其是否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果有,则确定这些形声字共同的意义成分;如果没有,则考察这些形声字共同的意义成分是否与其声符字的同源字之间有联系。

3.根据《宋本广韵》的反切,参考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将含有同声符字、具有共同的意义成分、读音上有密切联系的形声字系联起相应的字族。

4.根据语源义与声符字的关系对形声字字族进行分类,引用古代文献证明,最终确定出以这些声符字为纲的字族。

5.探索和总结《说文》中“且”“甬”“甫”“巠”“古”“加”“因”“工”族形声字声符示源的基本情况。

6.在前面五项工作的基础上,考察系联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的同源字。

(四)研究意义

我们选取了“且”“甬”“甫”“巠”“古”“加”“因”“工”等声符字进行研究,有所突破。声符载义方式判定标准创新。字族、同源词的研究中,声符载义方式的判定标准,往往各持一说,我们在对材料进行细致严谨的甄别后,确立了新判断标准,有所创新。例如,对“蛹”字的研究成果中,有人认为其声符载义方式是“语源义用声符字引申义承载①”,本文经过对材料的甄别,认为“蛹”字

秦文海.“甬”族字试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2.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