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2)

2. (1)C (2)A

3.声音 声波 振动 信号 大脑 4.

5. (1)B (2)B (3)C (4)B (5)B 6. (1)A (2)A B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 题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时 日期 1.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2.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持自己的想法。 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教学准备 的奥秘。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我们能够制造出声音来吗? 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 旁 注 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活动一:研究橡皮筋的发声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步骤。 第1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2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3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4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全班交流,预设: 生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那么,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继续探讨。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产

生的

学习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1、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