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中叙述如下: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意义上把“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其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倡导摹仿古典,它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 1、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制旧贵族与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相抗衡,在斗争夹缝中,王权得以强大起来。王权、宫廷成为社会统一与文明的中心,外地精华云集京城,研究宫廷城市,摹仿宫廷。宫廷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路易十四时代,加强对文化、文学艺术活动的领导控制,笼络文化人于宫廷,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兴建凡尔赛宫,制定创作法规,以服从君主王权的意志和封建专制社会秩序。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强调理性主宰,理性是真理的标准。理性是证明人的存在、认识世界的尺度。“严格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物”。理性即良知,即本性,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是永恒必然的,因此宇宙万物有一定的常理,道德上有一定的情理,文艺上有一定的义理。 3、文化历史传统: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崇尚古罗马的公民义务、臣民精神。外地精华云集首都。追逐贵族风习,寻求典雅规范。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宫廷趣味为准则的古典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A、对理性的推崇强调。 B、对公民义务的强调。 C、艺术形式的典雅规范。 D、唯古典是从。

近代文论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维柯《新科学》

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和18世纪英国和法国哲学相比,德国哲学在形式上更为保守,在内容上则较为丰富与深刻。英法哲学在批判宗教神学、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使哲学研究从本体论向认识论方向转移,形成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这两大哲学派别在相互斗争中各自丰富、深刻,但同时陷入各自的片面性。

美学从来是哲学的一部分,而文学艺术理论是美学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美学的文学理论是德国思想家站在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要求的角度,继承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的传统,对古希腊以来欧洲两千多年文学艺术理论和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包括对文学艺术的本质、创作、构成、鉴赏、批评、社会地位和作用、文学史以及艺术家的论述等丰富的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

牛顿的自然科学思想和卢梭的启蒙主义思想对他产生重要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自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反对宗教迷信,高扬人的理性,宣传理性万能。认为靠天赋的观念,人就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真理,而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但他们又无力否定上帝和神的存在,于是他们把理性归于上帝和神的赋予,又以理性中有上帝和神的观念来证明上帝和神的存在,这样唯理主义就陷入循环论证的独断论。英国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强调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认为理性、上帝等一切离开人的经验的东西是否存在,都是值得怀疑的,这样就陷入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纯粹理性批判》讨论人的认识能力,得出人只能凭先验的感性和知性认识现象界,不能认识超感性的本体界。《实践理性批判》讨论超越于实际经验之外的属于本体界的人的道德法则问题,认为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于先验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然而,人的理想、愿望、意志必须在感性的现象世界才能实现,两者的联结点是什么?

康德认为是人的反思判断力,因此有了《判断力批判》。

1、美的本质 不涉利害而愉快

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

核心问题是审美不涉存在,只涉及表象形式,因而无利害。这是康德对纯粹审美判断及纯粹美的规定。然而,实际上审美判断往往和其他判断联系在一起,美也并非和道德、认识隔绝,因此他又提出“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区别:前者不涉概念、利害和目的;后者则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

在康德看来,依存美并不低于纯粹美,相反,美的理想不在纯粹美,而在依存美。审美是联结认识和道德的桥梁,是形成文化--道德的人的手段。 2、崇高理论

美离不开客体的形式,而崇高只能在主体的心灵中找到。它是对象的无形式无限制所召唤起来的主体心灵中探究无限的“理性”观念。说到底,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3、艺术不属于纯粹美,而是属于依存美。“自然美是美的物品,艺术美是物品的一个美的表象。”本身丑的事物,也可以变成美的艺术作品,美的艺术是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图的人工制品。

康德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从近处来说,他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从远一点来说他是现代派文艺理论的源头 席勒(1759-1805)

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1794《审美教育书简》

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6) 歌德(1749-1832) 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 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 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

①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只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