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2H2O+2e-=Mn(OH)2+2OH-,B正确; C. 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C不正确;
D. 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电子,理论上锌减少0.1mol,质量为6.5 g,D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中错误的是C,故选C。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铅位于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可作半导体材料 B.若存在简单阴离子R2-,则R一定属于第VIA族元素 C.S和Se属于第VIA族元素,H2S的还原性比H2Se的强
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小的金属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它多的金属活泼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铅位于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处,具有典型的金属元素的性质,错误;
B.若存在简单阴离子R2-,则R最低化合价是-2价,根据同一元素最低化合价与最高化合价绝对值的和等于8可知,该元素一定属于第VIA族元素,正确;
C.S和Se属于第VIA族元素,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S>Se,所以H2S的还原性比H2Se的弱,错误; D.Li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Ba最外层有2个电子,但是金属的活动性:Ba>Li,错误。 答案选B。
12.针对下面四套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装置牺牲镁保护铁
B.用图2装置铁钉发生吸氧腐蚀腐蚀导致试管中水面上升 C.图3装置中Mg作负极,Al作正极 D.用图4装置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答案】B
【解析】分析:A、利用电解池原理解释;B、利用原电池原理解释;C、利用原电池原理分析;D、利用电解池原理判断。
详解:从图示看出,Mg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Fe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Fe失去电子溶解,没有起到保护Fe,A选项错误;图2中铁钉发生吸氧腐蚀,消耗试管内的氧气,使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试管内的液面上升,B选项正确;图3中Mg-Al-NaOH溶液构成原电池,Mg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Al与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Al失去电子作负极,Mg作正极,C选项错误;图4中作电源时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再进行充电时,此极应该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此时该电极应该与充电电源的负极相连,D选项错误;正确选项B。 点睛: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的电极材料判断:一般来说,通常两种不同金属在电解溶液中构成原电池时,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本题图2中Fe是负极,C是正极。但也不是绝对的,应以发生的电极反应来定,例如:Mg-Al合金放入稀盐酸中,Mg比Al易失去电子,Mg作负极;本题图3中将Mg-Al合金放入烧碱溶液中,由于发生电极反应的是 Al,故Al作负极。另如Cu-Al放在浓硫酸中,Cu是负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电流流入的一极或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流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流向的极为负极。
1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则此有机物可发生的反应有( )
①取代 ②加成 ③氧化 ④酯化 ⑤水解 ⑥中和 A.①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酯基、羧基、羟基,结合相应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含有苯环、羧基、羟基和酯基,可发生取代反应;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可发生氧化反应;含有羟基和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含有羧基,可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选D。
14.下列元素不属于第三周期的是( ) A.Na 【答案】D 【解析】 【详解】
B.Mg
C.Al
D.N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A. Na属于第三周期第IA族,不符合题意; B. Mg属于第三周期第IIA族,不符合题意; C. Al属于第三周期第IIIA族,不符合题意; D. N属于第二周期第VA族,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石油的分馏 ②煤的干馏 ③石油的裂化 ④铝热反应 ⑤由乙烯制备聚乙烯 ⑥将氧气转化为臭氧 ⑦乙烯催熟果实 ⑧将苯加入溴水中 ⑨海水蒸馏制取淡水 A.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①石油的分馏⑧苯遇溴水⑨海水蒸馏法制取淡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石油裂化是由石油的馏分经裂化而得的汽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④铝热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由乙烯变为聚乙烯有新物质聚乙烯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⑥氧气转变为臭氧有新物质臭氧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乙烯催熟果实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6.适宜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乙酸和乙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液漏斗是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乙酸和乙醇会互溶,A错;氯化钠能溶解在水中,B错;水和花生油互不相溶,C对;碘能溶解在四氯化碳中,D错。 考点:物质分离的方法。
B.水和氯化钠
C.水和花生油
D.四氯化碳和碘
B.①②⑦⑧⑨
C.①⑧⑨
D.①②⑥⑨
17.N2O4、NO的混合气体,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将这些气体与1.68LO2(标L-1NaOH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
+
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
A.60mL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B.45mL C.30mL D.无法计算
完全生成HNO3,则整个过程中HNO3 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即Cu失去的电子都被O2得到了,根据得失2=n(O2)×4,n(Cu)×2=电子守恒:n(Cu)×
2 为
1.68Lmol×4,n(Cu)=0.15mol,所以 Cu(NO3)
22.4L/mol0.15mol,=2×0.15mol=0.3mol,2=0.3 mol,根据Cu2+~2OH-有n(OH-)则NaOH 为 0.15mol×则NaOH
n0.3mol=0.06L,即 60 mL; 体积V==
c5mol/L故选A。
18.图示的球棍模型是常用的一种抗感冒药的分子模型,已知该分子由C、N、O、H四种 元素的原子构成,图中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四种原子,两球之间可能是单键、双键、 三键。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8H9N2O B.能发生水解反应 C.分子中含有酯基 D.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中有机物可以得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详解】
A选项,根据图数出原子个数,其分子式为C8H9NO2,故A错误;
B选项,根据官能团肽键的特点,可以得出水解后可以得到两种有机物,故B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