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每空不超过七个字)
【答案】 (1)准确性(严谨性),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2)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3)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②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4)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解析】【分析】⑴“按照科学定义,桥是--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为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果,以木跨水,今之桥也”为引用的说明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⑵“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长达55千米”等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运用了典型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⑶第2段说明桥梁的实用性;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所以属于逻辑顺序。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
⑷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第2段说明桥梁的建筑美;第3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美;第4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美。
故答案为:⑴准确性(严谨性),第①段通过下定义、引用的说明方法,准确指出“桥”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
⑵①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对大桥长度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精准、严密。②举例子。通过列举中国著名的大桥,有力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筑上创造的奇迹。
⑶逻辑顺序。第②段通过介绍史料记载的各种桥梁,突出桥梁的实用性:第②段侧重表现桥梁建造的艺术性:第④段介绍了古桥蕴含的人文精神。由实到虚,层层递进。 ⑷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对比说明删去此词前后句子的意思的变化,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
⑶本题考查本文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本文事物说明文,提取文中说明特点、原理、功能、作用的词语归纳,这几段按照逻辑顺序说明。
⑷本题考查归纳说明对象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提取出来做答。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4)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书年
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原因是: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 ; 从“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是在无形之中让牡丹在百花之中提升了它的地位,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是:历史悠久。从“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得出第三个原因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运用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认真阅读可知,第②③段中心句都是第一句,第②段中的“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茗称.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第③段中的“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第④段中的“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裁培地的格局。”“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很明显这是在说明中国牡丹裁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的特点。“《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历史悠久。
(4)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寄寓的感情。第⑤段画线诗中把“庭前芍药”的妖无格和“池上芙蕖”净少情与“牡丹”的真国色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牡丹之美。表达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而《爱莲说》中周敦颐托物言志,用花喻人,菊花比作隐士,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而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作者以牡丹来反衬莲花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 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⑵ 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⑶ 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⑷ 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人的智慧一一榫卯①
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
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 各自一点改变, 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一连二,二连三,三接万物,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③榫卯结合,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很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④木质材料由纵向纤维构成,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榫卯通过变换其受力方式,使受力点作用于纵向,避弱就强。另外,本质材料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比较大,榫卯同质同构的链接方式使得连接的两端共同收缩或舒张,整体结构更加牢固。而铁钉等金属构件与木质材料在同样的热力感应下,因膨胀系数的不同,从而在连接处引起松动,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⑤在牢固的基础上,不同的榫卯满足于不同的应用方式,结构样式更是丰富多样。历数榫卯样式,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燕尾榫”、“穿带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半榫”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⑥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根据建筑物体积、材质、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榫卯呈现出不同的连接构建方式。我国古建筑梁柱之间多以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这五种榫卯方式相互搭配,穿插配合。
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