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习题及答案详解

2.真菌与藻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微生物与微生物共生。 ( × ) 3.光合细菌(PSB)的颜色取决于辅助色素。 ( √ ) 4.条件致病对人体或动物体一定具有致病性。( × )

5.好氧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主体,尤其是其中的拟杆菌类、双歧杆菌类和乳杆菌类等更是优势菌群。( × )

6.地衣是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典型例子,冬虫夏草是真菌寄生于昆虫而形成的一种名贵中药。( √ )

7.民间制作的泡菜就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对其他腐败菌产生的拮抗作用才保证泡菜的风味、质量和良好的保藏性能。( √ )

8.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 )

9.湖水的“水华”或海水中的“赤潮”是由于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浓度过高,造成水体的富集营养化而出现的一种大面积环境污染现象。( √ )

10.在各种污水处理方法中,最根本、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处理法。( √ )

三.填空题

1.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 细菌 ,种类最多的是 放线菌 。

2.能在高温、低温、高酸、高压等极端环境中正常生长繁殖的极端微生物有 嗜热菌、嗜冷菌、嗜酸菌、嗜碱菌、嗜盐菌、嗜压菌 和 抗辐射菌。

3.地衣是由 菌藻 共生或 菌菌 共生的最典型例子,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是 互生关系。

4.磷循环包括 可溶性无机磷同化、不溶性磷溶解 及 有机磷的矿化 等

5.发光细菌是一类 G- 、长有极生鞭毛的 杆菌 或 弧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能发出波长为 475~505 nm的荧光。

6.清水中营养物浓度很低,故清水中微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特征来与之相适应如: 能在低营养浓度条件下生活 ; 可运动 ; 某些淡水中细菌如有柄细菌具有异常形态 ; 使菌体比面值增大 。

7.能量流的特点有 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单向传递和能量贮存逐渐减少 ,构成能量金字塔 。

8.生态系统发展成熟后在三个方面保持相对平衡,即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按一定量比关系结合。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通畅。③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数量上接近相等。 9.硝化作用是一个严格 好氧的过程,反硝化作用则需要在 厌氧 条件下进行。 10.生物固氧所必备的四个条件是 固氮酶 、 电子供体 、 电子载体 、 能量 。

11.在固氮反应中,钼铁蛋白起 络合底物并催化底物 的还原作用,铁蛋白在电子供体与钼铁蛋白之间起 电子的传递和活化作用 。

12.在自然界引起元素硫和无机硫化物氧化的真细菌主要有: 硫化细菌 、 丝状硫细菌和 绿色及紫色硫细菌 。

13.根瘤菌的三性是指 感染性 、 专一性 和 有效性 。

14.无限型生长根瘤结构包括 根瘤表皮和皮层 ; 分生组织 ; 含菌组织 ; 维管束 和 细胞间隙 等部分。

15.根瘤的固氮量取决于: 根瘤数 ; 每个根瘤中含菌组织体积而不是根瘤大小 ;根瘤的寿命和含菌组织的大小 。

16.常用的污水处理的方法有 活性污泥法 、 生物膜法 、 氧化塘法 、 厌氧消

17

化法 和 土地处理法 五大类型。

17.在沼气发酵中由5个不同营养群细菌在不同阶段起作用: 初级发酵菌 、 氧化氢的甲烷产生菌 、 裂解乙酸的甲烷产生菌 、 次级发酵菌 和 同型产乙酸菌 。 18.废气的微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可分为 生物涤气器 、 滴滤池 、 生物滤池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2. 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指寄生于生物体(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即称疾病。

3. 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4.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5.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6. 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于菌体裂解时释放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

7.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

抗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也可用类毒素注射动物,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 8. 非特异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刺激或诱导。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9.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

10. 抗原:是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12.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或称反应原性,抗原能与相对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和反应的能力。

13.完全抗原:或称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不完全抗原:或称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二.填空

1. 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 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和 垂直传播。

18

2. 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 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三方面组成。

3. 病原菌主要通过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 病毒感染的特点为 活细胞内寄生和基因水平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 杀细胞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整合感染 三种类型。

5. 真菌的致病方式有 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和 真菌性中毒。

6. 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 表面屏障、局部屏障和 共生菌群。 7. 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 血脑屏障 和 血胎屏障。

8. 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 补体系统、干扰素 和 溶菌酶等。

9. 补体存在于正常的 血清 和 体液 中,其化学成份为 蛋白质,它被 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 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粘附作用、中和病毒 和 过敏毒素促进炎症等作用。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 趋化、调理、吞入和 杀灭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 抑制病毒增殖活性、 免疫调节活性 、 细胞分裂抑制活性 、 抑制肿瘤生长活性 和 改变细胞膜生物学特性 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 _红 、 肿 、 痛 和 热 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 获得性、 高度特异性 和 记忆性。 14.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免疫分子 。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 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 树突起细胞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 干细胞。

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 抗体、补体 和 细胞因子;而 补体 和 抗体 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 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说明样品中 有 抗原存在。

19.抗体是由 B细胞 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一.是非题

1.具有相同G+C含量的生物表明它们之间一定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 ) 2.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中否定。( √ )

3.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 ) 4.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 ) 5.目前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小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 ) 二.填空

1. 1969年R.H.Whittaker 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 植物界 、 动物界 、 原生生物界 、 真菌界 、 原核生物界 。

2. 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纲、目、科、属_、种_。

3.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 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 和 生态学特征。

4. 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 易于观察和比较 和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 分类学的内容包括 分类_、命名_和 鉴定 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19

6.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 基因型特征 和 表型特征,其中 基因型特征 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 表型特征 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7. 比较DNA碱基组成和 进行核酸分子杂交 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8. 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 真细菌原界 、 古细菌原界 和 真核生物原界 。 9. 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 双名法 与 三名法 两种。

10.研究表明:当两个菌株DNA的非配对碱基超过 10~20% 时,DNA-DNA杂交往往不能形成双链。 三.名词解释

1.种(species):又译物种,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力株的总称。 2.新种(species nova,sp.nov或nov sp.):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3.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4.型(form或type):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5.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