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真题郑东新区教师招聘考试12年真题及答案解析(2)

19.D【解析】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分别是:(1)流畅性: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多少;(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方法。 20.幼儿把鱼的头和鹿的躯干画在一起,说“我画了一头‘鱼鹿’”,这种想象的构成方式是( ) A.拟人化 B.夸张与强调 C.黏合 D.典型化

20.C【解析】黏合,它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1.在游戏中幼儿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与人相处,这有利于幼儿() A.认知能力的发展B.创造能力的发展C.社会性的发展D.情绪情感的发展 21.C【解析】幼儿学会理解,遵守规则,与人相处这是社会性的发展。

22.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这种权力是法律赋予教师的() A.教育教学权B.管理学生权C.民主管理权D.科学研究权

22.B【解析】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3.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 A.机会公平B.起点公平C.过程公平D.区域公平

23.A【解析】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是( ) A.权利与义务B.爱与责任C.职责与要求D.奉献与守法

24.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和核心;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和根本任务;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25.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这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 A.为人师表B.爱岗敬业C.教书育人D.关爱学生

25.A【解析】为人师表的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26.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期性D.示范性E.基本性

26.ABCD【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主体性、间接性、连续性、广延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成果的群体性。 2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遗传因素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教育因素E.个体因素28.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A.对比律B.组合律C.效果律D.练习律E.准备律

27.ABCDE【解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A.班级规模B.学生对教师的期望C.教师领导风格D.班级的性质 E.课时计划差异

29.ABCD【解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教师的领导风格。 30.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

A.教师B.学生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

30.ABCDE【解析】学与教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统。

3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A.差异性B.目的性C.序列性D.认知性E.定向性

31.BCD【解析】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32.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把幼儿园游戏的类型分为(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规则游戏D.合作性游戏 E.联合性游戏

32.ABC【解析】皮亚杰从认知角度,将幼儿园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规则游戏、结构性游戏、象征性游戏。

33.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有()

A.受欢迎型B.被拒绝型C.被忽视型D.一般型E.被回避型

33.ABCD【解析】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矛盾型。 34.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主要有()

A.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B.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C.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D.对教师修养的调节和引导功能 E.对学校管理的保护功能

34.ABC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体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有()

A.为人师表B.爱岗敬业C.教书育人D.关爱学生E.终身学习 35.BCE【解析】“学而不厌”体现教师要终身学习。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同时体现教师对工作的负责,是爱岗敬业的一种体现。

三、判断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0.5 分,共 10 分判断下列各命题的正误,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其代码,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36.2016 年郑州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

36.A【解析】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壮大中原城市群,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37.《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 37.A【解析】《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

38.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38.A【解析】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9.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9.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40.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结果。()

40.B【解析】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41.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属于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社会活动。() 41.B【解析】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属于课外、校外教育中的科技活动。

42.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42.A【解析】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以说,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43.教育有利于教育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和创新。()

43.A【解析】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以及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4.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

44.A【解析】迁移与有效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45.学习风格只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式,并不影响学生个人智力水平。()

45.A【解析】学习风格在总体上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学习风格只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式,并不影响学生个人智力水平。

46.我们专心致志看书时,对周围的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由于正诱导。 () 46.B【解析】我们专心致志看书时,对周围的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负诱导。 47.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无意注意的产生作用更大。()

47.B【解析】刺激物的强度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是,事实上起主要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环境强度的对比。 48.学生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其能力的发展。()

48.A【解析】性格与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生不良的性格特征会阻碍其能力的发展。

49.研究表明,集中复习的效果一般优于分散复习。()

49.B【解析】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50.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应以观察和模仿作为活动的先导。()

50.B【解析】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应以欣赏和感受作为活动的先导。 51.幼儿也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51.A【解析】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52.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关爱学生”。()

52.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核心。 5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53.A【解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就是说,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说明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54.教育行政部门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54.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权享受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虽然教师具有培训的权利,同时也有培训、终身学习的义务,这应该是教师自主选择的,不应该在暑假期间强制执行。

5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等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55.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简答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答案要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2.班主任应该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案要点】

(1)制定共同点的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控制和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3.【答案要点】

(1)减少诱因,创设良好环境,控制环境和传媒的影响; (2)改善亲子关系,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3)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和交往技能,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 (4)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 (5)引导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

(6)利用奖惩,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 4.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4.【答案要点】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案例分析题(本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求小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 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微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学生齐声回答:“是。”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饱满”这个词,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1.【答案要点】

斯霞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斯霞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践行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教学观。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案例中斯霞老师在教授“饱满”一词时引导学生应该具备饱满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是书本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中将“饱满”这个词与精神饱满这种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利用了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斯霞老师要学生用“饱满”这个词造句,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4)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案例中斯霞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促进学生知识“饱满”的把握,更注重学生精神的培养。

(5)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角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教学行为方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案例中斯霞老师一直以帮助者引导者的身份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斯霞老师完全践行了现代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2.小刚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后,小刚在操场上和同学打篮球,同班女生小静看见他脸上有许多汗珠,就上前用餐巾纸为他擦汗,这一举动恰好被从一旁经过的班主任田老师看见。田老师当即把他俩叫到办公室。她先给小静看了两页日记(这是田老师私自从小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了小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又对小静说,小刚是个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田老师责令小刚从明天开始不准进教室上课,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由于不堪忍受老师的羞辱,小刚当天便离家出走了,几天后才被家人找回来。随后,小刚的家长一纸诉状将田老师告上了法庭,要求田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请运用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

(1)班主任田老师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除父母和公安检查机关外)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案例中田老师随意翻阅并扣留小刚的日记并当众宣扬,属于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规定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具有人格尊严权和人身自由权,田老师在同学面前污蔑小刚是“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是一种严重的人身攻击,侵犯了小刚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对小刚和小静的正常交往强加干涉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最后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学校拥有参加正常的教育活动权利,田老师没有任何依据就随意停小刚的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综上,小刚监护人对老师的诉讼请求是合理的,学校应该依据法律和学校相关制度给予田老师相应的行政处分,并向家长和学生公开道歉。

3.在罗斯主持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第一组每天测验后都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是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则从不告知其学习结果。从第八周开始,仍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进行对调,即研究者不再对第一组告知其学习结果,而对第三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如此又进行8 周后,比较三个组在过去 16 周内的学习成绩。结果表明:第一组在前 8 周成绩最好,而后 8 周成绩直线下降;第三组在前 8 周成绩最差,而后 8 周成绩直线上升;第二组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 请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答案要点】

(1)案例中的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反馈效应”。所谓“反馈效应”是指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能起到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对学习的作用,具有动机和认知两个方面的效果。在动机方面,如果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就会引起他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并进一步影响他的学习动机。在认知方面,学习者可以从对学习结果的了解中,获得有关正确或者错误的信息,成为指导自己今后学习的定向依据。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有:①反馈的内容;②反馈的频率;③反馈的方式。 (2)罗斯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活动中,有反馈即知道学习之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其学习效果要好得多。第一组在前8周成绩最好而后8周成绩直线下降的原因就是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反馈。而且,即时反馈即每天知道其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大。第二组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就是因为始终只受到远时反馈。

(3)这个效应提醒我们,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活动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对于别人的活动必须及时地反馈调节。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即时地搜集和评定活动效果,如观察交谈、现场提问、效果评价等,然后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节活动过程,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必马上实施惩罚性的方式,而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疑难,不使问题累积。

三、阅读理解(共 10 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做题,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作答。) 材料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