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标准文档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二节 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策略 (一)观念建构教学的基本策略 1.只有脱俗知心才有脱俗之行 2.让教学充满历史感 3.让教学充满原创力 4.实施整体教学
5.创建新的课堂文化:①充分发展想象
②鼓励多角度、反方向看问题 ③创造机会让学生形成直觉和灵感 6.观念建构的教学是活动教学 7.精简教学内容
(二)观念建构教学的操作策略
1.备课中如何将观念与具体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联系 ①备课做到纲举目张 ②教师做一个认识论者 ③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④单元备课的程序
一中心五环节:一中心为识别出统领该单元内容的核心观念,作为思维过程的固定点 五环节为:a.分解核心观念成为一些思想性的基本理解 b.把基本理解进一步外显化 c.基本概念转化为引导教和学活动的基本问题,用问题驱动学习 d.根据基本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 e.形成知识结构 ⑤解读教科书中化学观念的一些方法:a.章节的标题 b.教科书中的问题 c.观念也往往体现在“思考”“讨论”等栏目中 d.概念出现前的引导语、所使用的铺垫手法 e.探究实验中的“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方案”等环节富含观念 f.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富含观念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建构化学观念 ①动手实验中的观念“生成” ②讨论、反思中的观念“生成”:从现象认识性质需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
③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观念建构的有利时机 二.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三节 基于情感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切——细化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细化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的细化解读通常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或课堂)教学目标
2.细化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方法、策略 ①梳理出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点
②研究学生情感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明确学生情感培养的障碍点和发展点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③做好总体的统筹计划和安排,循序渐进、逐步达成 ④充分关注本校实际和校本资源的利用
(二)体验式活动推进——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策略
化学教学中基于情感培养的、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科学探究、辩论赛、网络查询、考察调研等 ①角色扮演适用于对“受多因素影响的研究对象”的分析
②研究性学习适用于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可结合教学主题,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③考察调研:指教师设定主题并组织学生直接接触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感知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知识,形成一定观点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对特定对象(如绿色学校、工矿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参观考察和对特定主体(如城市河流污染问题)的访谈调研两种方式。常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同时进行,以达理论联系实践或一些生成性知识的教学。 (三)问题、情景激活——基于情感培养的问题、情景的设置策略
基于情感培养的问题、情景的设置策略主要有: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针对性和全程性 二.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四节 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
主要有教学策略和主义事项: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在活动中抓好知识、技能的落实;充分运用问题情景,置“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于具体的任务之中 (一)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身边的物质 一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选准探究的点 二是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和过程
三是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注意捕捉、挖掘师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素材,将其转化为问题进行探究
(二)在活动中抓好知识、技能的落实
有三种倾向需要注意:一是活动的形式化;二是活动的泛化;三是教师不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三)充分运用问题情景,置“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于具体的任务之中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五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 (一)微观概念的建立
1.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认识到微粒的客观存在 2.通过活动认识微粒
(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建立 1.元素概念的形成
元素概念的形成不宜一次要求到位
教学时可以从物质的多样性引入元素概念
2.建立微观粒子和符号的关联:元素符号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分散难点逐步记忆,二是组织好与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对学生认知发展作用的实现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与分析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第六节 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 一.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
(一)整体设计促进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的发展:1.转化关系中核心元素不变 2.物质间转化的化学反应类型 3.核心物质转化的物质类别
(二)重视科学探究在发展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中的作用 (三)落实化学用语促进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四部分 化学教学评价(单选和诊断)
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单选和诊断) 第一节 化学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指挥定向功能 (二)判断检查功能 (三)反馈调节功能 (四)激励反思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相对评价:又叫常模参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2.绝对评价:又叫目标参照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指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适当减轻了被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由于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目标,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
(二)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功能是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②决定对学生的适 当安置 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小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从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基准上看,它属于绝对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主要功能是:①改进学生的学习 ②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③强化学生的学习 ④给教师提供反馈。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3.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功能: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②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③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 ④语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 ⑤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三)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2.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作“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四)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划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和工作性评价 1.决策性评价,目的是判断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和社会效益,为调整课程与教学的法律法规和重大决定提供信息
2.研究性评价,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讨,提出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工作性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情况是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评价。关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及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五)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性质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性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三)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四)课堂评价的客观性 (五)课堂评价的过程性 (六)课堂评价的多元性 (七)课堂评价的持续性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1.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注意创新意识 和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贯彻启发式教学;内容讲授和学法指导简单明了 4.教学手段:恰当运用教学媒体 5.教学过程: 6.教学效果 7.教师素质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现场听课 2.录像观摩 3.教案和教师工作档案评定 4.建立评价活动规程
第二节 化学课堂教师自我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含义 二.教师自我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一)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 (二)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有教养情境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