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粉饰的手法

又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重实向德隆系其他企业的担保、投资和资金输送总额达到8.7亿元——不仅挥霍了4亿元的贷款,而且付出了4.7亿的自有资金。然而,相对于德隆系的资金黑洞,这些开支无异于石沉大海。这直接导致了2004年底6.3亿元减值准备和3.2亿元预计负债的计提。一家上市公司就这样轻易地被它的“穷亲戚们”掏空了。

类似重实这样隐瞒关联关系,通过关联交易、贷款担保、资产置换进行利益输送的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为数甚众。在监管方面,中国证监会于2003年8月发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对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往来,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等内容做出规定。“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遏制和警醒的作用,但由于近年来中国股市“造系”运动盛行,“系”内公司间错综复杂的嵌套式持股结构缠绕成了一张巨大的关联关系网。通过这张网,造系者往往可以轻易地将关联交易“外部化”——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相互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不论对投资者、注册会计师和监管者而言,隐性关联交易都是一颗毒瘤。如何防范关联交易“外部化”,如何提高关联交易审计质量,如何遏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已成为能否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关键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当前如火如荼的股权分置改革。

(三)滥用“八项准备”,上演“洗大澡”闹剧

会计制度和准则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不断作出动态调整和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会计制度和准则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淡化配比原则,转而以资产负债观作为收益确定基础。我国从1998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准备”,2001年进一步升格为“八项准备”,2000年还颁布了“或有事项”准则。这些制度和准则背后所蕴涵

的会计思想与美国如出一辙,即只有夯实资产和负债,才能使会计报表上报告的利润真实可靠。 客观地说,中美两国最近几年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准则的变化,难免会被少数上市公司所利用,这或许是准则制定机构始料不及的。当会计准则和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一些过去做假账或采用不稳健会计政策导致资产负债不实的上市公司,往往将其视为千载难逢之机,选择巨额冲销,并巧妙地将巨额亏损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成为我国少数上市公司进行巨额冲销的借口。以下分析的三个上市公司中,巨额冲销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功效”却大同小异:通过巨额冲销,消化以前年度的不良或不实资产,为未来期间的盈利营造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包括深中华、万家乐、济南轻骑,详见第五章。 [案例分析:南方证券带来的尴尬[4]]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券商倒闭事件从一个侧面戏剧性地展现了上司公司“各取所需”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乱象。表2-4是截至2003年12月31日多家参股南方证券的上市公司计提投资减值准备的情况: 表2-4 上市公司对南方证券计提的投资减值准备差异 (单位:亿元) 计提情况 股票简称 投资余额 金额 上海汽车 首创股份 东电B股 四川长虹 邯郸钢铁 3.96 3.96 2.20 1.30 1.10 3.96 0.59 1.80 0 0.52 比例 100% 15% 82% 0 47% 15.16 4.04 6.09 2.40 6.26 14.55% 9.08% 10.14% 1.84% 8.63% 年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 万鸿集团 海王生物 中原油气 0.83 0.77 0.49 0.75 0.23 0.27 90% 30% 55% -7.68 0.44 5.22 N/A 2.51% 12.16%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南方证券生死不明的2003年,对其投资的上市公司依据各自的估计和判断,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迥然不同。譬如,并列为第一大股东的上海汽车和首创股份投资额均为3.96亿元,上海汽车因利润充盈计提了100%的减值准备,而首创股份的计提比例仅为15%;计提比例较高者还有盈利情况较好的东电B股(计提了80%以上的减值准备)和巨亏的万鸿集团(洗大澡似地计提了90%的减值准备)。 当然,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多少并不仅仅受上司公司当年经营业绩的影响,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经营战略(如上表中忙着筹备去香港上市的海王生物的计提比例也明显偏低);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如2005年4月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因坚持将某上市公司委托某证券公司购买国债的6000万元投资款的减值准备计提比率提高到80%,而在该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重压下惨遭解聘)。 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现实中,按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减值却很难操作,对计提金额的合理性也难有统一的验证标准,这就滋生了利润操纵空间。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减值准备远不是管理层根据准则要求计算出的一个简单数字,其背后隐含着公司经营战略、业绩目标、大股东利益取向、当地政府财政意志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把握的较量。 (四)随意追溯调整,逃避监管规定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包括自愿变更和强制变更)或发生重大会计差错时,必须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或重大会计差错的影响数在以前年度进行反映。而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变更的影响数在当期及以后各期反映。财政部颁布的这一准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区分界限有时并不是十分清楚,给一些上市公司滥用这个准则的规定以粉饰其报表提供了机会。典型做法是,故意混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或者将会计估计变更解释为重大会计差错,滥用追溯调整。 滥用追溯调整的另一种手法是将会计舞弊解释为会计差错,以逃避被监管部门处罚的命运。因为根据规定,上市公司是否连续两年亏损(此时其股票就要实行特别处理)和三年连续亏损(此时其股票就要退市),判断标准以上市公司首次对外报告数为准,不受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发现以前年度存在着会计舞弊,必须进行追溯调整,且是否连续亏损以追溯调整后的利润表为依据。因此,将会计舞弊诠释为会计差错,就可避免其股票被特别处理或退市。 〔案例分析5:数字游戏的首创股份[5]〕 表2-5列示了首创股份2003年和2004年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的对比。 表2--5 首创股份主要经营指标 (单位:万元) 时间 2003 2004 增长比例 主营业务收入 23,420 31,275 34% 主营业务利润 15,516 20,260 31% 利润总额 8,142 52,150 540% 净利润 6,692 49,046 633% 与2003年相比,首创股份2004年的经营业绩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在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仅增长30%左右,补贴收入等非经营性收益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净利润竟攀升了6倍多!2005年4月8日,首创股份年报公布的当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