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

且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占有绝地重要的位置。但遗憾的是,在部分地区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唱歌中的合唱教学,更是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

对此,音乐课标对唱歌及合唱教学,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在“教学建议”中有如下提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要求“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等等。

为了突出强调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课标修订稿新加写了一段关于合唱教学的提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其他多声部合唱形式”。

这段文字,不同寻常地使用了国家教学指导文件中少见的实施力度的用语(“更加重视”、“着力加强”),表明对以往音乐教育薄弱环节之一的合唱教学非同一般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求“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特别提示“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这些内容,对加强唱歌教学,尽早进入合唱实践,提高唱歌教学实效,都十分有益。期望教材修订和教师的教学能在这方面更加关注。

“2011年版”音乐课标历经8年(自2003年起)对“实验稿”文本的反复修订,不断锤炼,有望成为立足我国当代教育国情,充分体现国家意志,顺应时代发展,继承我国教育和文化优秀传统,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理论精华,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教学指导文件,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新起点的标志。 牧童谣

(一年级上册第五课)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与正确的歌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体验恒拍感。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牧童谣》,听赏捷克民歌《牧童》,结合手势唱准“2”音。 教学设想

《牧童谣》是一首旋律优美而简短的童谣。带有浓郁的湖北地方风格。歌曲为上下两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猜谜语式的有趣歌词把儿童带入到音乐设定的情境中。因此,我认为学生仅仅学会歌曲的演唱是不够的。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演唱好歌曲的同时,通过对歌曲不同速度的演唱处理体会到音乐要素在歌曲情绪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流程:聆听《牧童》,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建立恒拍感→聆听《牧童谣》,帮助学生记忆旋律的同时识别音高→学唱歌曲,感受歌

曲情绪→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体会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歌曲演唱速度的变化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用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进一步体会音乐情绪,从而正确地把握演唱风格。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建立恒拍感。 教学难点

唱准旋律的每个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串铃、多媒体课件、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1.聆听歌曲《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感受。展开联想,请学生说一说:当听到歌曲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句时向前走,听到第二、四句时向后退着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踏步,第一、三句向圆心方向走。第二、四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听赏《牧童谣》

1.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奏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扬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学习2的手势并唱准音高)。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同学们记得老师唱了哪些音吗?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设计意图】

1.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笛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