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惠安县初中学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本卷共20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6分)
走过70余年岁月的孔庙,园内绿意森森,传统建筑掩映绿林间,格外能彰显孔庙古意,..颇适合亲子同游。棂星门的门板不见门神像,却装有108枚凸出的门钉,象征天上108星宿,.大门两侧有抱鼓石和一对蟠龙石柱,水车椟可见交趾陶人物。 .⑴下列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彰显--重峦叠嶂 B.掩映--偃旗息鼓 ....⑵下面括号中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C.交趾--不耻下问 ..)。(3分)
D.星宿--素昧平生 ..
A. 孔庙(“庙”形查“广”部,共有八画) B.颇适合(“颇”是副词,意指“很,相当地”) ..C.棂星门(“棂”是形声字,可组成“窗棂”。) D.蟠龙(“蟠”音查“F”部,意指“盘伏”) ..⑶请根据你所居地的某处景观,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句。(2分) .... 上句:孔庙园掩映绿意间, 2.诗文默写。(10分)
⑴ ,往来无白丁。 ⑵荡胸生层云, 。 ⑶水何澹澹, 。 ⑷ ,西北望,射天狼。 ⑸ ,只缘身在最高层。⑹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⑺春冬之时,则 , 。绝巘多生怪柏, , 。 3.按提示填空。(任选三个人物作答,3分)
小说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总是以他(她)鲜明的特点反映着某一时代一群人的特性。 《故乡》中的杨二嫂 ,是 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是 的典型; 《一厘米》中的陶影 , 是许多 的模板; 《小男孩》中的小男孩 ;是当今 的缩影。 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探究题。(6分)
材料一: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材料二: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
下句:
1
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材料三: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八月十五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
⑴从以上材料分析,中秋节吃月饼寄托哪些情感?请引用苏轼名句来诠释这种情感。(3分) ⑵近年,泉州中秋盛行放“孔明灯”。这一习俗现在孔庙“祭孔”有何相通之意?(3分) 5.名著阅读积累。(9分)
⑴下面有关名著的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2分) ....
A.如来佛给观音菩萨三个金箍儿。菩萨把紧箍儿戴上悟空的头,禁箍儿戴到牛魔王头上, 金箍儿上了红孩儿的头。
B.板斧是黑旋风李逵的标志。凡有人对他的身份有疑问,他都说,“你不信,只看我这两把 板斧”。“排头儿砍将去”是他的经典动作。
C.祥子有一对“出号”的大脚。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车夫,他忍受疼痛,勤快地练腿,用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终于拉得稳健、利落。
D.牛虻以一个顽强不屈的灵魂支撑着一个残破不堪的躯体,坚定走在革命道路上。保尔从 《牛虻》一书中读到他的不屈,获得激励,不再呻吟,学会坚强。 ⑵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7分)
卢俊义道:“先生息怒;卢某偶然戏言,愿得终听指教。”吴用道:“从来直言,原不易信。”卢俊义道:“卢某专听,愿勿隐匿。”吴用道:“员外贵造,一切都行好运;独今年时犯岁星,正交恶限;恰在百日之内,要见身首异处。此乃生来分定,不可逃也。”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沉吟自语,道:“只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一千里之外,可以免此大难;然亦还有惊恐,却不得大体。”卢俊义道:“若是免得此难,当以厚报。”吴用道:“贵造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於壁上;日後应验,方知小生妙处。”卢俊义叫取笔砚来,便去白壁上平头自写。吴用口歌四句道:“卢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当时卢俊义写罢,吴用收拾算子,作揖便行。……出离店肆,对李逵说道:“大事了也!我们星夜赶回山寨,安排迎接卢员外去。他早晚便来也!”
①选段文字相关的回目名称是 (2分)
②吴用绰号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还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
2
干了一件大事: 。(2分)
③吴用凭他的足智多谋化解了许多危机,请你结合另一情节说说他化解哪些危机?(3分) ....
二、阅读(55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6-9题。(15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百里奚举于市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愿为市鞍马 出门相扶将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国恒亡 安求其能千里也? ..7.下列加点词语法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
A. 苦其心志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劳其筋骨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邑人奇之 .. 帝感其诚 饿其体肤 ..8.翻译句子。(6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接受磨炼的益处?请分析②段与③段顺序不能对调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5分) 蚯蚓之梦
①有一天,我在祁连山下与一个林业专家说蚯蚓之梦。林业专家告诉我,蚯蚓怎么感觉这个世界、蚯蚓有没有梦,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蚯蚓之梦是人关于蚯蚓并广及软体、无脊椎动物的梦,这是一个大梦啊!
②最早认识到蚯蚓不倦地为土地耕耘的是农人,农人通过观察已经得知,蚯蚓吃进去的
3
都是地上的垃圾,从落叶到小动物的腐尸,所以即便在饥荒的日子里,农人宁肯吃草也不吃蚯蚓。不过,我们其实都间接地吃过蚯蚓。中国南方农村好养鸭子,而蚯蚓便是鸭子的美食。鸭子吃蚯蚓以后生的蛋及鸭肉都很鲜美。
③蚯蚓潜行于泥土中,这又使人觉得它行动诡秘、不光明正大。人们潜意识中对蚯蚓更大的恐慌则是:它们会不会有一天齐心合力掀翻了地上的房屋?还有更可怕的则是想到死后的躯体,那是蚯蚓的美食。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误解,使任何尸体腐烂、分解的这一工程,主要是肉蛆和微生物完成的。
④第一个小心翼翼地为蚯蚓说公道话的是18世纪的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他关于蚯蚓的结论是里程碑式的——“没有蚯蚓的土壤会迅速变冷、板结……贫瘠不堪”。
⑤1881年,达尔文的最后一部著作《腐殖上的形成》出版,这是100多年后对怀特的回应,也是当时当世唯一的系统研究蚯蚓的论著。对达尔文来说,蚯蚓是如此迷人而且激动人心。
⑥首先是蚯蚓的数量之多。达尔文的观测结果是:普通庭院中1英亩土地就有53767条蚯蚓,它们在土地表层嚼土打洞,每一条蚯蚓每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30%的枯枝败叶、微小生物和垃圾,然后又把它泄到地面,形成肥料。而它们打出的通道对一块本来板结的土地而言,简直是一次新生般的苏醒,地底下开始流动氧气和水。
⑦蚯蚓的工作成果又如何呢?达尔文对这些粪便的计算结果是惊人的:在每英亩土地中每年由蚯蚓带到地面的肥土达18吨!不过在后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一次勘察中,现代科研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三角洲的蚯蚓每年翻土竟达每英亩1000吨。
⑧有蚯蚓翻耕过的土地上每年大约能形成一英寸厚的覆盖层,我们或可把这一英寸厚的覆盖层看做是腐殖土最初的原始积累,倘若没有这最初的原始积累,人的家园便是子虚乌有。
⑨除此以外,达尔文还得出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结论;蚯蚓还在默默地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替人类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使人类的历史不致灰飞烟灭。这是因为蚯蚓的粪便和无数细小而众多的地洞造成的温情的塌陷,能够将某种文物逐渐、小心地掩埋。对历史而言,掩埋就是保存。
⑩蚯蚓的居住地在距地表约1.5米的地方,离人类那么近,极大部分时间蚯蚓都在劳作,嚼土,挖掘。蚯蚓的挖掘艺术堪称举世无双,它的唯一工具是尖而有力的头顶,以其精致的..结构插入各种细小的缝隙间,之后,蚯蚓便绷紧全身让头部像楔子一般挤开周围的泥土。
⑾一条一岁的蚯蚓长不过20厘米,蚯蚓中的寿星能活到十余岁。很难想象有蚯蚓如此之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忍受体内高达70%的失水值,而当土地为洪水浸泡时蚯蚓可以在水中熬过100天。然后便去耕耘,只要活着,就把硬土、枯枝、烂叶咀嚼,穿肠过肚。
⑿假如人类对蚯蚓宽容一些,多加爱护,不要任意践踏它们,不再以农药、化肥残害它们,告诉日本人吃蚯蚓是一种罪过,多给蚯蚓一点时间,比如300年到400年,蚯蚓就能把它们蛰居的这片土地的40厘米厚的表层,全部咀嚼一遍。那将是肥土那将是新土。
⒀现在的问题是:人类残破的生存环境,在人类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还能支撑多久?而蚯蚓本身的命运也着实令人担忧。
(选自《读者文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