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的爬
2.谐音类:前后部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例如: 老九的弟弟——老十(实) 窗外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歇后语这种“谜面”的设计,既要巧妙地暗示出“谜底”即理性意义,又要尽量关照到整个歇后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等,这就为人们发挥形象思维、展示文学创作能力拓展了广
阔天地,因此,人民群众十分乐于创造和使用歇后语。 狗肉包子——上不了席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原因
词汇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变化以及词义的演变几个方面。词汇和词义都属于历史范畴。词汇是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的。
词义总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同一个词,不同的时代可能词义不同。 如“弃甲曵兵而走。”(《孟子 梁惠王上》) 词义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生活的变化
词义是记录人们认识社会的结果,社会生活出现变化,词义必然变化 “航行”:在水中行驶——飞机在空中航行 2、思想认识的深化
许多词的外延(词义所指对象的范围)虽然古今没变,词义的内涵(词义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更加精确、更加深刻了。 3、词义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词义扩大:“老师”、“师傅”、“先生” 词义缩小:“同志” (二)词义外延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词义发展演变时,多数情况下其外延和内涵都要发生变化。如“老师” (三)词义发展的渐变性
词义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种新的用法,开始时往往是临时的,带有修辞性的。如果后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大家都仿效,复现率高,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新义。如“下课”
二、词汇的规范化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的词汇系统本身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比如异形词、异读词。
2、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使用者本身语言素养不够所造成的,比如生造词和误用词。 (一)词汇系统本身的问题
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客观地存在着不少异形词。
所谓异形词,是指语音相同、语义相同然而词形(汉字书写形式)不同的词。 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同素颠倒词,即语素相同但次序相反的词。例如: (1)蔬菜/菜蔬 士兵/兵士 健康/康健 直率/率直 同素颠倒词的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有三种类型:
(1)A形词保留下来了,而B形词则逐渐消亡,已经不用,或开始从现代汉语使用范围中退出。
(2)A形词和B形词,目前都通行,还很难决定选择哪一个,放弃哪一个。这就需要
我们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3)A形词跟B形词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有的除了某个义项相同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个义项。例如: 裁减: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开。 剪裁:①缝制衣服时把衣料安好一定的尺寸剪断裁开。②比喻做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也有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了。例如:路线:①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 ②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 线路:电流、运动物体等所经过的路线。
2、异形等义词。即其中一个语素字形相同,另一个不同的 词。
例如(1)工夫/功夫 师傅/师父 融化/溶化 统帅/统率 笔画/笔划 本分/本分 (2)人才/人材 制服/制伏 跟斗/跟头 词典/辞典 风韵/风韵 红运/鸿运 (1)类词实际上已经有了分工,因此,两种词形都可以保留下来。例如:
师傅: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师父:①师傅。 ②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2)类词则需要进行鉴别、取舍,其原则主要有三条: 从俗:
选择“思维”、“保姆”、“按语”、“悲痛” 舍弃“思惟”、“保母”、“案语”、“悲恸” 从简:
选择“人才”、“暗淡”、“恶梦”、“舢板” 舍弃“人材”、“黯淡”、“噩梦”、“舢舨” 词义明确:
选择“盯梢”、“吩咐”、“筹码”、“酒盅” 舍弃“钉梢”、“分付”、“筹马”、“酒钟” 3、异形外源词,这有两种情况:
A、采取音译或意译不同的引进办法。例如 德律风/电话 司的克/手杖 扩音器/麦克风 现在基本上以意译词占优势,音译词已经或者正在淘汰。
B、从不同的地区引进,即使都是音译,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字形。例如: 爱滋病/艾滋病 迪斯科/的士高 桑那/桑拿/桑纳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突出。例如: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大量的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可以先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处理。 (二)词语使用中的问题
词语使用中也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生造词 语言中的词汇系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新词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生造词”。
生造词——就是指这些新造出来的词语,既没有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也没有表达社会变革、社会心理的特殊效果,而且词义含糊不清,纯粹是个人的一种标新立,例 如: 狡奸(狡猾奸诈) 疏薄(稀疏且薄) 生救(生产自救 2、简缩词
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常会简缩,而且重要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词化”。例如:
(1)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2)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3)家电(家用电器) 超市(超级市场)
(1)类简缩词已经定型,基本上可以当作一个词来用。
(2)类词的组合还比较新鲜,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原有短语的形式。 (3)类词则更是近期才出现的,还只是在一定的场合中使用。
简缩,要有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词义要明确,不会引起误解。例如下面的减缩就显然不合适: 越迷(越剧迷) 容色(容貌颜色) 遗物(遗失物品) 3、误用词
词语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由于对词义、词的色彩义不太理解,或受到词形或字音的影响而误用,造成搭配不当。例如:
母亲年轻时有一头丰满的黑发,面容清秀,心灵手巧。 世界强队秣马厉兵觊觎桂冠 (三)词语的发展与规范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词汇中的一般词汇对客观现实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新事物的出现,原有事物的变化以及旧事物的消失,都通过一般词汇反映出来。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新词新语新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原则: 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表义的需要。 微波炉、扫描仪、磁悬浮 等离子电视、数码相机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简洁明了,于是大量用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
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 在确定一个简缩形式是新词还是生造词,或者说看一个语言片段是否有必要简缩成词时,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与词语长度成反比。使用频率越大,词语长度要越短。这是语言发展经济原则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 第二,凝固程度。凝固程度与简缩可能性成正比。词语之间的凝固程度越高,它简缩成词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几个词语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那么它就非常有可能简缩成一个词。
3.修辞的需要 交际中要求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或者有意识地回避一些有刺激性说法,寻求比较委婉的说法,以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由此也会造出一批新词来。例如: 低能→弱智 残废→残疾 涨价→调价 失业→待业 高价→议价
音节整齐以及声调起伏使汉语带有明显的音乐性。人们在表达中刻意追求节奏美有时也会造出新词。一个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双音节的新词。比如:重复、铿锵 表义明确的原则
汉语中的新词绝大多数是用汉语中的固有语素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其中以用复合和简缩的方式造出来的新词为多。由于汉字的表义作用,大多数新词都可以“望文生义”,这也是许多新词可以被人们很快理解掌握的重要原因,例如:赏金猎人
I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词语规范化与语体
词汇规范的标准是一个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矛盾一体。要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也要强调言语表达的灵活性。语言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语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判断词语是否规范要结合语体进行。“太阳那么灿烂、春光那么妩媚、花圈那么凄艳” 对所谓“生造词语”(包括简缩词语)应有不同的规范要求。一般说来,科学语体应当尽量避免生造词语,而艺术语体、谈话语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出现特定语境中的简称、临时词等。
第五章 语法(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