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5、小结。 6、本课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为主线,以表现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深深的母爱。在教学中我用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距离,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当学生体会到了古人对妈妈的爱后,也能爱延伸到自己的妈妈的身上。“孟郊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报答自己的母亲,母亲节就快来了,那我们的小朋友有能做什么呢?”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那么辛苦,我要积极得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我自己能投入到情景中去,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唱得较少。
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作为这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兴奋着、回味着、也沉思着??的确,爱让孩子们多了些灵魂的触动,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课才是我们每一位孩子所期盼的。愿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灵动和美好。
《花非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
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