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十青》)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句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乌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4、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五首》之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35、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1.引事、对偶;2.引言;3.委婉;4.并提;5.譬喻(包含两个暗喻);6.互文;7.夸张、譬喻、互文;8.对偶;9.引言、倒置;10.并提;11.代称,“方寸”代“心”,数代物;12.委婉;3.并提;14.倒置,应为“心惊骨折”;15.互文;16.引事;17.夸饰;18.代称“三闾”以官代人;19.倒置;20.代称;,“三尺”代剑,数量代物;21.譬喻(明喻);22.代称、夸张;23.引事;24.代称,“二毛”代“头发花白”的老人;25.代称,“线竹”代“音乐”;26.夸饰,对比;27;委婉(外交辞令);28.井提;29.代称,“鸟迹”代文字,“鱼网”代“纸”;30.互文;31.引文,“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32.双关,“题碑”与“啼悲”谐音双关;33.双关、对偶,“丝”与“思’’谐音双关;“泪”,借义双关;34,并提:人马亦轻肥,指裘轻马肥;35.委婉。)

二十七、通过分析下列诗句,具体说明格律诗拗救的几种主要方法(括号内注明的是标准格式,以供与相应的诗句进行比较)

1、无为在歧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问夔州压何处:(杜甫《长年》)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七言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即拗,其后一字该仄而平,即救。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仄皆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为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即救。

3.恐惊天上人。(李白《夜泊山寺》)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七言平仄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第三、七言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出句第三、七言出句第五字该平而仄,为拗,五言对句第三、七言对句第五字该仄而平,即救。

5.薄宦梗欲泛,故园芜欲平。(李商隐《蝉》)

野校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仄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出句第三句该平而仄,一拗,对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为二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平,此为双救。七言类推。

二十八、分析下列近体诗的平仄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五言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2、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一)五言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本诗中(甲)、(丁)种句第一字平仄可以不论。

3、 酬乐天扬州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洒长精神。 这是(一)七言平起仄收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诗中(丙)种句第一字平仄可以不论;(丁)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

4、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二)五言平起仄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甲)、(丙)(丁)种句第一字平仄可以不论。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五言仄起仄收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本诗中(甲)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乙)种句第一字平仄可以不论。(丙)种句第一字平仄可以不论。在尾联出句的(丙)种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用平而用了仄(拗),那么第四字要由仄改为平(救),即全句变成“平平仄平仄”。

6、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这是(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诗中(甲)种句的第五字拗,可以用对句的第五字救,即全联成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在(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否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救的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即全句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7、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四)七言仄起平收式: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乙)种句第一、五字平仄可以不论。(丁)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

二十九、改正下列句中错误的标点,并说明改正的理由。

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诸橐以与之。(《左传》)1.“食”后不断开。误把连词“与”当成动词”给予的“与”,与后面“与之”的“与”重复。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不”字属下句。古汉语中没有在疑问语气词“乎”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所闻”是“具言”的宾语,当属上句。“所”指代“闻”的对象。如果指听话的村中人,则只能用“闻者”。

4.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滕君”后当断开,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一般要断开。第一个“也”后改用分号。“虽然”用法与今天不同,这个凝固形式前后都要断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