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题库及答案[1]

98.与遗传性疾病无关的是

A.椭圆形细胞 B.镰形细胞 C.棘形细胞

D.Pelger-Hüet畸形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99.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

A.空泡型,浆细胞型,幼稚型 B.空泡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C.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D.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型 E.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

100.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大于

99999

A.10.0×10/L B.4.0×10/L C.7.0×10/L D.15.0×10/L E.12.0×10/L 101.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转移癌 C.非白血性白血病 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02.通常情况下,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红细胞 103.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生理变化的是

A.新生儿 B.急性中毒 C.运动、情绪的影响 D.妊娠期 E.吸烟 104.关于中性粒细胞生理性日间变化,错误的是

A.在安静和休息时,WBC数较低 B.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C.早晨较高 D.下午较高 E.一日之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105.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

A.急性髓性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106.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比值为 A.1:14 B.1:13 C.1:12 D.1:11 E.1:10 107.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 A.2% B.3% C.4% D.5% E.6%

108.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109.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不包括

A.大小不均 B.空泡 C.毒性颗粒 D.卡波环 E.退行性变 110.可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的指标是

A.大小不均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毒性指数 E.退行性变 112.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棒状小体即可考虑为

A.急性白血病 B.慢性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 D.各类贫血 E.细菌感染性疾病 11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

A.伤寒或副伤寒 B.肝癌 C.大面积烧伤 D.铅中毒 E.急性溶血 114.不会引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是

A.急性胰腺炎 B.支气管哮喘 C.寄生虫病 D.荨麻疹 E.湿疹 115.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涂片的

A.尾部 B.头部 C.体尾交界处 D.体部 E.头体交界处 116.白细胞显微镜法计数时,白细胞稀释液通常加

A.0.40ml B.0.38ml C.0.39ml D.0.36ml E.2.00ml 117.显微镜法计数白细胞,通常加血标本

A.40μl B.30μl C.20μl D.10μl E.50μl

118.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血标本被稀释的倍数是 A.10 B.20 C.40 D.100 E.200

119.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

A.简单易行,不需昂贵仪器 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 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 D.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 E.适合基层单位选用 120.白细胞计数时发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校正值为 A.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B.(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C.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有核红细胞) D.(100/有核红细胞)×校正前白细胞数

E.100×校正前白细胞数/(100-有核红细胞)

121.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若每高倍镜视野平均白细胞数为4~6个,则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约为

999

A.(4~7)×10/L B.(7~9)×10/L C.(10~12)×10/L

99

D.(12~14)×10/L E.(13~15)×10/L 12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A.风疹感染期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期

C.百日咳感染期 D.猩红热感染期 E.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 123.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

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失血,肺癌

C.荨麻疹,心肌梗死 D.支气管哮喘,猩红热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 124.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可采用注射ACTH前后进行

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B.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C.淋巴细胞计数 D.中性粒细胞计数 E.单核细胞计数

125.肾移植手术后排异反应前期,外周血绝对值增高的是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126.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

A.化脓性胆囊炎 B.急性胰腺炎 C.阑尾炎 D.心肌梗死 E.各种病毒感染 127.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常见于

A.病毒性感冒 B.病毒性肝炎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缺铁性贫血 E.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128.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暂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白细胞破坏减少 B.血管收缩 C.骨髓刺激 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布 E.白细胞生成增多 129.粒细胞缺乏症是指中性粒细胞数量为

999

A.0 B.偶见 C.小于0.1×10/L D.小于0.3×10/L E.小于0.5×10/L 130.关于核左移,正确的是

A.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 B.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 C.外周血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的细胞

D.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核以上阶段细胞增多 E.外周血分类5叶核粒细胞增多 131.关于核左移,错误的是

A.再生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增高 B.退行性左移的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

C.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计数<10%

D.外周血涂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可出现幼稚细胞 E.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 132.关于再生性核左移意义,错误的是

A.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B.常伴有毒性变化 C.仅有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表示感染轻、抵抗力强

D.类白血病反应时核左移不明显 E.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134.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A.乙醇,叠氮钠 B.伊红,丙酮 C.石棉红,亚硝基铁氰化钠 D.乙醇,亚硝基铁氰化钠 E.乙醇,丙酮 135.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99

A.成人(0.05~0.5)×10/L B.小于5岁(0~0.8)×10/L

9

C.5~15岁(0~0.5)×10/L 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 E.宜在早晨8时测定 136.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B.空泡变性 C.卡波环 D.毒性颗粒 E.核固缩 137.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Russell小体 B.毒性颗粒 C.空泡 D.杜勒小体 E.退行性变 138.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不正确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 B.染色呈黑色或黑紫色 C.可盖于细胞核上

D.不易与嗜酸性颗粒混淆 E.可能为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性造成 139.不属于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的是

A.大小不均 B.豪焦小体 C.杜勒小体 D.空泡 E.退行性变 140.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是

A.毒性颗粒 B.卵磷脂小体 C.杜勒小体 D.棒状小体 E.Russell小体 142.毒性颗粒可见于

A.淋巴细胞 B.异形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红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43.关于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错误的是

A.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 B.为2~3个嗜天青颗粒的融合 C.不易与嗜碱性颗粒混淆 D.可能为摄取细菌发生变性 E.可能为自噬体 144.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衡的是

A.毒性颗粒 B.杜勒小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E.染色质小体 145.与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无关的是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E.结构模糊 146.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是

A.伤寒 B.疟疾 C.心肌梗死 D.过敏性休克 E.副伤寒 147.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是

A.急性感染或炎症 B.大面积烧伤 C.急性溶血 D.急性中毒 E.恶性肿瘤 148.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系统性红斑狼疮 149.关于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错误的是

A.机体对各种病因的应激反应 B.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

C.动员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 D.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细胞 E.急性溶血所致的增高属于反应性增多 150.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粒细胞白血病 B.化脓性感染 C.病毒性感染 D.急性溶血 E.急性失血 151.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增高的是

A.粒细胞白血病 B.化脓性感染 C.急性心肌梗死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急性溶血 152.关于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错误的是

99

A.粒细胞减低是指中性粒细胞<1.5×10/L B.粒细胞缺乏是指中性粒细胞<0.5×10/L

99

C.伤寒如无并发症时,白细胞<2×10/L D.非白血性白血病,白细胞<1×10/L E.急性中毒常引起白细胞减低

153.不会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减低的是

A.流感 B.非白血性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 E.SLE 154.不会引起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的是

A.脾功能亢进 B.尿毒 C.急性链球菌感染 D.急性溶血 E.肺吸虫病 155.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病毒感染 B.寄生虫感染 C.化脓菌感染 D.放射病 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156.不会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是

A.结核 B.婴幼儿、流行性腮腺炎 C.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D.风疹、结核 E.百日咳、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157.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猩红热 C.伤寒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肠寄生虫 158.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高的是

A.钩虫病、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B.钩虫病

C.荨麻疹 D.支气管哮喘、肝吸虫病 E.严重外伤、肝吸虫病 159.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稀释20倍 B.取血20μl C.计数五个中方格内的细胞数

9

D.报告方式为白细胞 X.X×10/L E.低倍镜下计数 160.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错误的是

A.涂片尾部的中性粒细胞多 B.涂片尾部的淋巴细胞少 C.幼稚细胞多分布于血涂片中部

D.采用“城墙”式移动涂片进行分类有助于弥补分布差异 E.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

161.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外周血时注意不要过度挤压 B.计数池内各方格间的细胞数相差不超过20% C.白细胞数量过多时可加大稀释倍数 D.白细胞数量过少时可扩大计数域 E.充池后静止2~3min进行计数

162.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涂片制备厚薄适中,头体尾分明 B.分类时要有秩序地连续进行

C.低倍镜下选择分类区域,高倍镜下分类 D.分类时幼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总数 E.染色不良会导致错误结果

163.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9

A.总数超过20×10/L时,一般应计数200个白细胞 B.当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吉染色复查

9

D.要避免重复计数 E.总数低于3×10/L时可用2张血片分类50~100个白细胞 164.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是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氧合红细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