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1、出示原文:

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2),形则著(3),著则明(4),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5)。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注释】

(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形:显露,表现。(3)著:显著。(4)明:光明。(5)化:即化育。

2、学生自由练读,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师配乐范读,处理好节奏,起到引领作用。

4、同桌互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并评一评朗读情况。 三、互动探究,深入品读文本

1、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2、汇报交流后,教师归纳,出示。 【译文】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3、学生读译文。 4、生诵读原文。 四、熟读成诵,深化拓展 1、配乐,学生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背诵。

3、班内交流,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展开交流讨论。) 4、温馨点击,交流互动。(出示事例感受诚信,渗透思想教育。) 5、吟诵展示。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把本节课学的文本背诵给家人听。

第十五课时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教学目标

掌握文章所包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17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十六课时

教材内容: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教学目标:

1、理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的基本意思。 2、通过学习了解孔子对待中庸的的态度让学生也感受到做到中庸真的不容易。 3、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中庸是什么意思吗?(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2、同学们,你觉得管理好一个班容易吗?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吗?我们要做到中庸容易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孔子的如何对待中庸的。 二、初读中庸第9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难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名别读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三、指导诵读、熟读成诵

18

(1) 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2) 试着自己读一读。

(3) 指名读——生评——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5)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 四、互动探究,品读释意。 1、《中庸》是文言文,意思理解有点难,所以我们先理解文段的意思。

2、让学生质疑释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文段。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3、指导注释。 五、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对中庸所持的态度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看法? 2、汇报交流。

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谈谈你对中庸的看法。一是不求最好,但求合适。这个原则适用性很广,如不求上最好的学校,但求上最合适自己的学校;不求找最好的配偶,但求有最合适自己的伴侣;不求有最漂亮的鞋子,但求穿最合脚的鞋子。核心是不要与周围的同学,同事,邻居,亲戚比这个比那个,高高兴兴地过自己的日子。

二是不要最多,够了就行。再好的东西,太多就会成为毒药,如美味吃得太多,会让你患上肥胖。有人或许会说,“钱”总是好东西,多多益善。但钱一般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你需要用很多东西去换。最常见的交易是: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如果从开始便少些奢望,便也不用拼死拼活地去挣太多的钱了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 七、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背给家长听。 2.与家人分享中庸之道。

第十七课时

教材内容: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背诵孔子的名言,了解一些顾问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

三、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四、理解《中庸》这部分的内容 19

第一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注释:前知:预知未来。

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

第二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注释:①祯祥:吉祥的预兆

②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译文: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 第三句: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注释:见(xian):呈现。 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 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

译文: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 第四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译文: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 第五句:故至诚如神。

注释: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 译文: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小结:这段话主要强调了心诚则灵的作用。

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

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不也同样认为这种现象“几乎蓍龟,动乎四体”吗? 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 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 五:学后感悟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启发呢?(诚恳待人)

第十八课时

教材内容: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