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的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不这样研究,而是用宗教这样一个所谓虚幻的东西,把人的感情加以虚幻化,你这不就是很糟糕吗,是不是唯心主义啊?第一条。
其次,费尔巴哈还有一个观点,他说宗教变迁是划分人类时期的一个标准。意思是宗教变迁是更主要的东西。恩格斯说你在这个地方又搞错了,为什么?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不是宗教变迁决定历史变迁,而是反过来,是历史变迁决定了宗教变迁。表面上看起来,重大的历史改变都伴随着宗教上的改变。想当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正好和罗马帝国分裂相关,罗马帝国分成东罗马,西罗马,所以基督教就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整个资产阶级闹革命的时候,从天主教里又分成新教,两次大分裂,就和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但是恩格斯说你要看到,这里根本的因素是历史变迁,它影响了宗教变迁。恩格斯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 第一个,部落宗教它实际上是不变迁的。部落宗教就是在一个狭窄的部落里面,产生发展。它实际上和外界没有关系。如果这个部落它以后灭亡了,被合并了,那他这个部落神自然就死亡了。和你费尔巴哈的看法不一样了。 第二个,16世纪的宗教改革,来自于当时整个社会历史的变迁,当时的市民阶级,咱们后来叫资产阶级,他们准备登上历史舞台了,所以才出现了路德在德国的宗教改革,后来是噶尔文在法国的宗教改革。最后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资产阶级可以说已经力量十分强大了,他们就没必要借助宗教的东西,所以法国大革命全是政治革命,社会革命,而很少打着宗教的外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扎根长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当中,是社会环境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社会环境。这可以说是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第一个表现,他在宗教的看法上是唯心论的。
第二部分是道德。在道德问题上,费尔巴哈又是一个唯心论者。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它的起点就来自于自我保存,因为他要研究人嘛,人的第一要义是活着。那么在自我保存的时候,我们就会追求我们的幸福。追求幸福的欲望,费尔巴哈认为是天生的,每一个人都有。但是欲望它受到两方面的约束。第一,受到自然后果的约束。你追求欲望,但是这个自然条件是约束你的。比如我今天喝酒,喝酒很快活,我有一个喝酒的欲望。但是如果喝的太多了就会很难受了。我吃巧克力,吃巧克力很幸福很快活,但你吃多了就发胖了,就高血压了。因此受到自然后果的限制。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费尔巴哈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就是节制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不能太过分,太过分了,你就反而得到了一个反面,这是第一条。然后,追求幸福的欲望还受第二个东西的制约,社会后果。你在追求幸福,别人也在追求幸福啊,因此,人和人之间就会发生问题了,在追求幸福的社会后果上,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两类,费尔巴哈认为,第一类是竞争型的关系。比如这块面包,我想吃,为了追求幸福。但你也想吃,问题是只有一块面包,如果我吃了你就没了,你吃了我就没了,这是个竞争型的问题,我得到幸福了,你肯定得不到了。你得到幸福了,我肯定就没有了。类似的竞争关系,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怎么办呢?费尔巴哈的道德要求是要尊重他人,而费尔巴哈更强调的是社会后果的另外一种互利性。我追求幸福,你也追求幸福,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就是我在这个事情当中得到的幸福越多,你也会得到的越多。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利的关系,双赢的关系。这种事情是什么事情呢?费尔巴哈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际感情。你比如咱们两个是朋友,在咱们两个人的友谊当中,我得到的感受越好,你也会越好。对咱们俩的关系越来越加深。而更重要的,费尔巴哈说的爱,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性爱,极其典型的表达了人际关系的互利性。因此他特别主张,要
彼此相爱。费尔巴哈的道德要求就这三条。节制自己,尊重他人,彼此相爱。好不好呢,挺好。但是恩格斯接着分析。
道德一个最重大的特点就是抽象化。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提倡的道德适合于整个人类每一个时期,但是它实际上什么时期都不适合,为什么呢?因为恩格斯认为探讨道德,不能抽象,而应该具体。怎么样来具体探讨呢?恩格斯的观点就是:
首先第一,要关注物质手段。人都要追求幸福的欲望,但欲望的实现要靠物质手段。没有物质手段,你的欲望再多,没有什么作用,纯粹是空话。现实生活当中,人和人之间所拥有的物质手段是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