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医学征象 - 图文

信号,即黑靶征;在T2WI白色高信号内见到点状低信号,即白靶征。

脑囊尾蚴病,脑实质囊虫CT显示多发的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0.1~0.5 cm)的结节状高密度影及(或)多个类圆形低度密度灶,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直径0.5~1.5 cm,部分病例病灶显示不清楚,仅见大片低密度区,类似脑炎改变。少数病例可见大囊型病灶,直径达7~8 cm,多为单发或仅有几个病灶。脑室内囊虫为圆形囊状,直径为1~4 cm,边缘光滑,稍低于脑脊液密度,或近似脑脊液密度。脑池、颅底部蛛网膜下腔囊虫呈葡萄状低密度病灶,囊壁有浅淡强化。可有脑积水表现。

脑囊尾蚴MR表现:脑实质囊虫:1)多发小囊型,系多个存活期囊尾蚴并存的表现。MR表现为双侧大脑皮质区有多个散在分布的小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直径0.3~0.8 cm,呈长T1WI、长T2WI信号,壁内可见偏心型小点状影,即囊虫头节,呈短T1WI、稍短T2WI信号改变,周围水肿不明显。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呈环状强化,头节呈点状强化。2)大囊型,系一个巨大囊尾蚴或多个囊尾蚴融合而成的表现。MR表现为脑实质内巨大的圆形或卵圆形囊腔,其内无头节,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呈长T1WI、长T2WI信号,周围可合并脑水肿,有占位效应。Gd-DTPA增强扫描,大囊本身多无强化,若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可呈环状强化。脑室内囊虫亦引起脑积水,MRI表现为囊虫所在部位脑室呈不对称性增大,呈长T1WI、长T2WI信号,存活期囊虫多较脑实质型虫体体积大,直径可>2 cm,囊壁上可见偏心型头节影呈稍短T1WI、短T2WI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囊虫存活期囊壁无强化;退变死亡期囊壁可明显强化。脑池、颅底部蛛网膜下腔囊虫MRI表现为葡萄串样异常信号影,呈长T1WI、长T2WI信号,纤维间隔呈等T1WI、短T2WI信号,无囊虫头节。Gd-DTPA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可轻度强化。

23、界面征:

脑挫裂伤是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病理改变包括外伤引起的局部脑水肿、坏死、液化和多发散在小出血灶及脑内血肿等变化。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暴力的大小成正比,常发生于减速性损伤的对冲部位。以枕顶部着力时,对侧额极、额底及颞极的损伤最为常见。

迟发性脑挫裂伤的发生机制:外伤可导致脑内小血管痉挛,故短期内无脑内出血改变。随着血管痉挛的缓解,血管破裂出血。血脑屏障的破坏、脑缺血缺氧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脑水肿。伤后脱水药物的应用使脑实质内的压力降低,从而使有挫伤的血管加速细胞渗出或使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降解,致脑内血管闭塞,脑组织坏死、出血。部分患者由于过度换气使胸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脑静脉压升高使损伤血管破裂出血。

“界面征”产生机制:一般外伤使脑组织在颅腔内产生相对运动,脑叶与粗糙颅内板摩擦使软脑膜撕裂出血,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或同时伴有少量硬膜下出血,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交界面模糊,此即界面征。复查时往往由于脑脊液的稀释而消失。有资料显示大多数迟发性脑挫裂伤在2d内发现,且多数在第1次复查时即发现病变。外伤患者首次CT扫描发现“界面征”提示迟发性脑挫裂伤可能性。伴有脑室、脑池受压(脑水肿),脑沟、脑池高密度影(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更可提示本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