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冒氏家族的文化创造定有期。璞同荆玉贵,价重郭金宜。宅相能成处,家声再振时。百年论事业,发轫自今兹。’’∞值得注意的是,冒愈昌虽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他的入仕之途却很坎坷,经历几次入闱不售的失败后,他“立志不为科举业",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诗文创作之中,同样有所成就。作为一名具有深厚学识素养的学者型诗人,冒愈昌注意学习和借鉴唐宋名家的艺术经验,不仅兼采、吸收各诗派的精华,又能自出机杼,直抒性情,因此,他的诗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评价:“章妥而节谐,致深而藻秘。五言古之淡而浓,七言古之宕而逸也。五、七言体之典而裁,绝句又隽而雅也。”②著述甚丰,有《金陵集》、《銮江集》、《绿蕉馆集》、《诗学丛言》等多种。但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大多未见存世。现能见到的有《冒伯麟先生集》35卷,《五山旧耆集》收其诗30首。2、高风峻节的文学家冒襄及其家庭冒襄一家,子弟皆能砥砺廉隅,以秉承家业为己任,称得上四世诗家。冒襄祖父冒梦龄能诗,著作有《兵余集》、《得全堂稿》、《逸园吟》等。父亲冒起宗,晚年时常午夜挑灯攻读经史诗文,亦能诗,著有《拙存堂诗概》、《拙存堂文剩》、《七游草》、《万里吟》、《拙存堂逸稿》等。冒襄更是以文章、气节而著称于天下,下文将重点介绍,在此不赘述。其子冒丹书、冒禾书兄弟二人,承三代先人之衣钵,均擅诗文,所填词以清丽著称。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在明末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的春风得意,官高爵重,而是因为他作为少年名士和风流贵胄的品性,以及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王士祯等文人名士的真挚友情,都为同时代的人所钦重。而且勤于著述,在诗文创作、书法技艺、学问上等方面,都称得上如皋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才子,鉴于其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部分,大多体现在他的诗文著述中,故下文将重点突出冒襄的诗文贡献,兼及政治主张和社会活动。就才气而论,有两件事颇能反映冒襄名士风流的一面。第一,冒襄“少有俊才”,诗作的好,书法也很有造诣。冒襄五岁起就跟随祖父在治所读书,阅读经史子集,“苦把离骚深夜读,一字一句几回环"。十三岁回到如皋,在祖宅中的香俪园继续读书作诗,十四岁时就把自己的诗作刊成《香俪园偶存》,得到了文苑巨匠董其昌的赏识,“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可与王勃相媲美,并希望他能“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③同时,冒襄的诗也为陈名夏所激赏,他在《重订朴巢诗文集序》中对其诗文也曾作过记述:“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下笔“俱在有意无①冒愈昌:《赠侄孙嵩少领贤书北上》载《冒氏宗谱》卷十一,第500页。圆黄居中:《冒伯麟<金陵集>序》载《冒氏宗谱》卷十,第414页。圆王钟翰点校本:《清史列传》第18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83页。23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意、可想不可到之境。"Ⅲ崇祯九年(1636),冒辟疆参加乡试,作为老师的董其昌为了表示对冒襄的期待,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之画了一幅山水画:今秋得辟疆冠冕南国,真足再造文坛,觅佳缣作画,以待高捷为贺。五El一山,十El一水,八十二老人竭两月经营之力,必有以抒写生平,足当巨眼,且留作艺林佳话。。董其昌的这段动人的真情记叙,衬托出冒辟疆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和冒辟疆后来结识的清初诗人王士祯相比,虽然冒辟疆在科举、仕途上的表现,充满了挫败感,但他在明末文坛所受到的肯定,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士祯在清初所享有的盛名。正像冒辟疆在二十九岁时的自白:“时襄以老泉发愤之年,五困场屋,无能自致亲。谬以虚名,受知当世海内名流,诗文书画不胫骈集。”③应非虚言。但应当承认的是,除了在诗文书画上的表现是奠立声名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就是他痛批时政的儒生风范。第二,议论时政,参加复社。冒襄十七岁时,东林六君子、后七子被魏忠贤迫害惨死。崇祯即位后,魏忠贤虽被芟除,但阉党余仍孽根深蒂固。崇祯二年(1629)张溥继承东林精神,组织了进步社团复社,继续与阉党进行不懈的斗争。作为关注时政的、有识之士的冒襄与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等四公子愤然参与其事。张溥病逝后,复社缺少了主心骨,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冒襄能坚持正义,挺身而出,逐渐成为复社的中坚人物,与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展开了坚决斗争,冒襄也由此结识了更多复社友人。凭借着对现实政治有着强烈的关怀,因而树立了卓越的名声,并由此结下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化名人。和冒襄同辈的吴伟业,对冒襄的个性有如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