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蓄水对坝上游通航条件的影响及其对策

以看出,枯水期航道内泥沙淤积较少,汛期含沙量仍然较高,是三峡船闸航道泥沙淤积的主要时期。 4.2 淤积分布

根据上述纵横冲淤断面分析,三峡船闸上游引航道,泥沙淤积是很微弱的,基本无泥沙淤积,横断面方面基本没有变化;下游引航道内六闸首至分汊口,处于盲肠河段的末端,异重流对该段影响很小,分汊口至口门断面,异重流影响较大,存在一定数量的泥沙淤积,最主要的泥沙淤积发生在三峡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口门内断面左侧冲淤变化稍大,口门外区域则主要集中于航道右侧部位。 5 结论

三峡大坝进入三期围堰发电期以后,经过三年多来的实际观测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坝上游水面变宽,水深增加,流速减缓,上游来沙绝大部分淤积在上游引航道外河道深水区域,远未达到冲淤平衡,近年内三峡船闸上游引航道泥沙淤积仍将很少,2006年6月份测图资料显示,目前该区域的泥沙冲淤状况不会对上游引航道的正常运用产生不良影响。

三峡船闸下游引航道六闸首至分汊口,不论是在流量很小的枯水期,还是在洪峰较大的汛期,总体来说,该河段的泥沙淤积量很小;分汊口至下口门断面,三年多时间的运用情况表明,由于存在回流、缓流、异重流,流量较小,航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泥沙淤积,年碍航淤积厚度约在0.8m左右,由于三峡

29

大坝上游蓄水将在2006年9月下旬才实施,因此,汛期高含沙水流仍将对下引航道的泥沙淤积产生一定的影响,若遇长江丰水丰沙年型,则引航道内年淤积量也可能会较往年有所增加。

口门区航道,尤其是拦门沙坎部位,围堰发电期运行三年多来的实际观测资料表明,回流、缓流使该水域在枯水期和洪水期均存在泥沙淤积,三峡大坝下泄流量较大或洪峰期间,拦门沙坎部位的泥沙淤积量较大,河床高程上升较快,因此需每年组织实施清淤施工,才能保证枯水期航道水深。由于这三年来总体上长江来水流量还不是很大,同时,洪峰次数屈指可数,持续时间也不很长,因此,汛末清淤后的航道条件,能够满足全年通航要求。

2006.8

30

葛洲坝枢纽三江下游引航道枯水期维护尺度研究

1. 前言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在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它是三峡水利枢纽下游的一座反调节枢纽和航运梯级,为三峡工程的组成部分。枢纽具有发电、航运和旅游等综合效益。工程于1970年12月26日经中央批准兴建,同年12月30日开工,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成功,同年6、9月一期工程通航发电。1986年6月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87年完工。葛洲坝水利枢纽实行电航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体制,即以水电部为主、水电部和交通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电站和船闸分别由葛洲坝水电发电厂和葛洲坝船闸管理局(现归并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管理。

2. 航道概况 2.1 平面尺度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通航设施按“一体两翼,两线三闸”的原则进行布置。左线在河道凹岸,为三江航道和二、三号船闸;右线在河道凸岸,为大江航道和一号船闸;在二、三号船闸之间设置了6孔冲沙闸;在二、三江之间设置了防淤堤;运用原则是“静水通航,动水冲沙,并辅以机械清淤”。

三江航道范围上起王家沟,下至镇川门,是长江上第一条人工引航道。全长6.5km,其中上引航道长2.5km,口门宽230m,船闸附近300m左右,航道最小底宽180m,设计河床高程在48

31

-55m之间。上引航道中部左侧有支流黄柏河汇入;下引航道全长4km,最小航宽120 m,航道底高程34.5m。于1981年6月27日投入运用。

2.2 通航流量与水位

葛洲坝水利枢纽三江航道原设计最大通航流量60000m/s,最小通航流量3200m/s,最低通航水位39.0m(资用吴淞)。根据《三峡(初期运行期)――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运行规程》规定,初期运行期葛洲坝三江航道最高通航流量60000m3/s,坝上游最低运行水位为62.5m,坝下游最低水位不低于38.5m(资用吴淞)。 3. 历年运用情况 3.1 水下地形变化 3.1.1 泥沙淤积变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实践,基本掌握了三江航道的泥沙淤积规律:上引航道异重流及回流淤积以口门区为主,泄洪淤积主要集中于黄柏河以下,并同时具有消弱口门区异重流及回流淤积的情况;下引航道内是泄洪淤积、异重流及回流淤积的叠加,使其淤积沿程分布如楔形发展。

1981年投入运行至2003年的原型观测资料显示,回流和异重流在上引航道年淤积约达140~180万m,在下引航道年淤积约达100~160万m,每年汛末冲沙后,上下引航道(包括王家沟边滩、2号闸上边滩、3号闸下口门、三江桥以下至庙咀左右

32

3

3

3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