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跨海大桥北端,距海岸150米处的海底,已修成1个水池。丰水期泉水自流出水池,十分壮观,为典型的断层上升泉。最大流量1~3万立方米/日,矿化度较高,为氯化物重碳酸型水。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灰岩泥灰岩组成,位于金州断裂入海端。 (九)龙眼泉
在旅顺东北的龙眼村。含水层由震旦系下统泥灰岩、大理岩组成,地质构造位于南北向的断裂带上,属于构造上升泉,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清代北洋水师辟为水源。最初水量可达5000立方米/日,自流高度2米左右。70年代以后,由于无节制打井导致水位下降,1979年泉水干涸。 (十)曹家屯泉
位于金州区大李家乡曹家屯海滨。含水层由震旦系中统石灰岩组成,出露在含水的石灰岩与不导水的板岩接触带上,为接触带上升泉,泉水流量15升/秒(1296立方米/日)。
六、地下热水
大连地区地下热水天然露头分布在新金县与庄河县北部山区,目前已发现天然热水点4处。 (一)龙门汤地下热水
位于瓦房店市许屯乡龙门汤西北约350米的小河河床中。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水温41℃,硫酸重碳酸钠型水,天然流量28立方米/日,分为浅层地下热水和深层地下热水。浅层地下热水贮存在于河床及阶地中,热水含水层由第四系沙砾石、卵石及碎石组成,厚度18米,水温31℃,属低温热水,重碳酸硫酸型水,矿化度0.32克/升,抽水水量810立方米/日。深层地下热水出露在花岗岩断裂带内,属导热构造,下部见有大理岩、片麻岩等。孔内水温最高80℃,
属高温热水,硫酸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0.59克/升,抽水水量1767立方米/日,含氡、铀等放射性元素。属良好的矿泉水,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二)安波地下热水
位于新金县安波乡的低山环抱的山间谷地,地下热水含水层由角闪岩、片麻岩、变粒岩等组成,并有花岗岩等侵入体。地下热水出露在既是导热构造又是储热构造的断裂带中。天然出露的热水泉有3个,最高水温54℃,属中温热水(40~60℃),天然流量1.83升/秒(158立方米/日)。其他2处水温分别是42℃和28℃,分属中温热水和低温热水(20~40℃)。1976年对这个地下热水分布区进行初步勘探,深部水温最高73℃,钻孔最大抽水水量1670立方米/日。地下热水分为2层:浅层热水分布在第四系及浅部岩石中,水温30~40℃,属中低温热水,重碳酸硫酸型水,矿化度0.27克/升;深层热水分布于深部断裂构造附近,水温70℃左右,属高温热水,热水矿化度0.3克/升,属重碳酸硫酸型水,并含有铀、锂等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是良好的热矿泉水。热水分布区自1972年开始用于育苗、取暖、医疗等,逐渐发展成为疗养区。 (三)步云山地下热水
位于庄河县步云山乡温泉村的山间谷地。含水层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地下热水出露在导热和贮热断裂破碎带内。天然温泉被庄河县疗养院利用,自然流量6.9立方米/日,水温57℃,属中温热水,1978年进行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中,施工1个钻孔,水温49℃,亦属中温热水,钻孔抽水水量668立方米/日。地下热水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0.21克/升,含有氡、镭、铀等放射性元素,具有很高的矿泉价值。 (四)俭汤地下热水
位于新金县俭汤乡邓家村宁屯东南700米的丘陵坡脚。含水层为花岗岩,附近有断层。地下热水被亚粘土含碎石覆盖,地面有一层当地农民称为“硝”的白色结晶。地表上为1个地下热水溢出带,水流最大的2处流量139.5立方米/日,
水温50℃,属中温热水。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45克/升,含有氡、铀、锂等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属良好的热矿泉水,尚未进行过勘探研究。 七、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
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是大连地区2个突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尤其是海水对裂隙岩溶水(也包括孔隙水)含水层的入侵在世界上也比较典型。 (一)海水入侵
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地下水大规模开发而产生,1984年达到顶峰,以后大规模发展势头得以扼制,并向好的方向发展。另外,有的地下水含水层在天然条件下就会受到海水影响,故在滨海狭长平原地区有微咸水和咸水分布;有的海湾地带,如复州湾、皮口等地还埋藏有卤水资源。
大连地区海水入侵的层位主要是裂隙岩溶水的含水层,亦有孔隙水含水层。前者入侵途径很不均匀,后者则比较均匀。入侵地点在大连市区北部、旅顺口区、金州区及瓦房店市复州湾采矿区。
大连地区的海水入侵始于60年代末,当时入侵面积仅50平方公里左右。1965~1977年,海水入侵仅限于甘井子区南关岭和后盐村2个孤立地段。入侵距离6.25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氯离子含量增长2~4.5倍(1964年以前,裂隙岩溶水中的氯离子含量小于100毫克/升)。70年代末期入侵面积达到120.6平方公里。1984年达到高峰,重点入侵地段有9个:南关岭、革镇堡、周水子、营城子、大连市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大魏家、大莲泡。最大入侵距离8.6公里,入侵面积223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加44.92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标高在海平面以下4~20米,氯离子平均含量722毫克/升,比1981年增加282毫克/升。
1986年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开始减少,海水入侵进入停滞发展阶段。1988年氯离子平均含量400毫克/升,入侵面积220平方公里,最大入侵距离7.25公里。
1. 革镇堡地段。海水入侵分布革镇堡村以西至棋盘村、拉树房一带。后革镇堡以东、以南虽然开采强度和水位降深都比较大,但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很少,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由特定的地质构造决定的。革镇堡以西地区从1979~1984年,氯离子含量年递增68.3 毫克/升,1984年以后呈斜线下降,年递减99.9毫克/升。1984年入侵面积12.9平方公里,入侵内陆距离6.5公里。1988年入侵面积9.1 平方公里,入侵距离3.15公里。
2. 南关岭地段。包括前盐村和后盐村一带。1965~1981年间,氯离子含量增加1283毫克/升。后盐村有的井氯离子含量由1978年的584.1毫克/升升高到1981年的942.3毫克/升。1977年,该地段海水入侵面积还仅限于2个孤立地段;1978年2段相连;1981年入侵面积25.5平方公里。1984年,该地段地下水氯离子平均含量升高到1388毫克/升,1986年海水入侵面积35平方公里,入侵距离8.6公里,与周水子沟通。1988年入侵面积减少到27.2平方公里,氯离子平均含量减少到720 毫克/升,入侵距离缩短到7.25公里。
3. 周水子地段。1979~1984年,氯离子含量呈斜线上升并达到高峰。1984年为744.8 毫克/升,年递增88.5毫克/升。1984年以后年递减74.1毫克/升,1988年为448.4毫克/升。1986年入侵面积27.1平方公里,入侵距离向西7公里、向北3.8 公里,呈现与南关岭地段相连的势态。
4. 营城子地段。1984年以前,井群集中于铁路以北开采地下水。1984年以后。铁路以南增加地下开采,减少铁路以北开采量,因此氯离子平均含量下降,而入侵面积则趋于上升。1979~1984年,氯离子呈斜线上升并达到高峰,1984年为824毫克/升,平均年递增126毫克/升。1984年以后开始平均年递减133毫克/升。1977~1988年,海水入侵面积波状上升到40.2平方公里,年递增0.87公里。海水入侵呈东西贯通之势,南北宽度3.35公里。
5. 大连市区。1979~1984年,氯离子平均含量由292.6毫克/升增加到676.7毫克/升。1984~1988年由676.7 毫克/升递降至226.8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