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评价与试题集21-40试题

2 人工气道:是通过人工手段建立的应急呼吸通道。

3 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将肺与支气管所积存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

4 最小漏气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充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气体,从0.1ml开始,直到吸气时听到少量漏气声为止。

5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充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然后抽出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的漏气声,再注入0.1ml气体数次,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判断题] 1( √ )

2( × )正确: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 3( √ )4 ( √ ) 5 ( √ ) 6( √ )

7( × )正确:吸痰部位顺序: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腔。 8( √ )

9( × )正确:吸痰管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1/2。 10( √ ) 11( √ )

12( × )正确:气道湿化时,湿化液的温度以32-35℃为宜, 每小时量2-3ml。 13( √ )

14( × )正确:气管套管的内套4-6h清洗一次,12h消毒一次,内套管的清洗要仔细,彻底清除管内的积痰和血块。

15 ( × )正确:气管插管患者鼻饲前应彻底吸痰一次,并将气管插管气囊维持在充气状态。

16( × )正确:拔气管插管时应缓慢抽出导管(3-5s),快速抽出会引起较强刺激,并且无法带出气囊周围的分泌物。 17( √ )

18( × )正确:需行正压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选用带有气囊的气管套管。 [简答题]

1 吸痰的目的:清楚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 (1)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痰液的量和粘稠情况。

(2)呼吸状况,有无呼吸困难和发绀,SpO2是否下降,有无痰鸣音,听诊肺部有无湿啰音。 (3)口鼻腔粘膜情况,气管插管位置和固定情况。 (4)心理状态,合作能力。

(1)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屈膝,上身前倾。 缓慢深呼吸数次(吸气时腹肌上抬),屏气3s,然后张口连咳3声,咳嗽时腹肌用力,腹壁内缩。

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

再缓慢深吸气,重复以上动作。连续做2-3次后,休息并正常呼吸几分钟再重新开始。 有伤口者,护士协助患者用双手按压在切口两侧,减轻咳嗽引起的伤口疼痛。 颈椎损伤的患者腹肌部分麻痹或完全麻痹,护士要用双手在其腹部施加压力,以代其腹肌的功能,协助完成有效咳嗽动作。 [案例分析]

1 (1)患者可能出现了痰液堵塞气道的情况,护士应立即吸痰。

(2)吸痰时要注意:①注意无菌操作原则。②动作轻柔、准确、敏捷,每次吸痰时间不宜

超过15s,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 ③选择粗细合适(小于导管内径1/2)长约55cm的硅胶吸痰管。④调节合适的吸痰负压,插入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

⑤吸痰前应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吸痰时请助手协助分离呼吸机管道,吸痰后及时接上管道,避免污染呼吸机接头。

⑥吸痰时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痰管,吸尽痰液。先吸气管内,再吸鼻腔,吸痰管一用一换。气管导管与口鼻吸痰用物不能混用。

⑦吸痰时要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如患者出现心动过缓,期前收缩,血压下降等应停止操作,给予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⑧观察和记录痰液的量及性质。

2 护士为该患者实施口腔护理时应注意:

不合作的患者,取出牙垫后需在一人固定气管插管使气管不移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操作;合作患者,嘱勿咬导管,擦洗时操作者一手要固定气管导管,防止其摆动刺激气道。 教会患者用手势表达不适的方法。 气囊如漏气,要充气后进行口腔护理。 禁漱口。

注意彻底洗净口腔和气管导管外壁所附的痰痂。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口腔粘膜情况。 二十八、心电监测技术试题 选择题 【A型题】

心电图记录纸横向每小格代表多长时间?纵向每小格代表多少电压? 横向每小格代表0.01s;纵向每小格代表0.4mV 横向每小格代表0.04s;纵向每小格代表0.1mV 横向每小格代表0.4s;纵向每小格代表0.01mV 横向每小格代表0.4s;纵向每小格代表0.1mV 横向每小格代表0.4s;纵向每小格代表1mV P波代表:

右心房除极的点位和时间的变化 左右心房除极的点位和时间的变化 左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左心房除极的电位的变化 左右心房除极的时间的变化

P波其正常形态及时间、电压是:

正常P波圆钝平滑,时间在0.06~0.10s之间,电压: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正常P波高尖,时间在0.06~0.10s之间,电压:肢体导联大于0.25mV,胸导联大于0.2mV 正常P波宽大,时间在0.12~0.20s之间,电压: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正常P波低平,时间在0.6~1.0s之间,电压: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正常P波呈双峰,时间在1.2~2.0s之间,电压:肢体导联超过0.25mV,胸导联常规0.02mV 4、在AMⅠ的心电图定位诊断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在哪些导联: A、V1 V2 V3 B、Ⅰ Ⅱ Ⅲ C、V4~V5 D、Ⅰ Ⅱ AVL E、Ⅱ Ⅲ AVF 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P波,QRS波时间>0.12s,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

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是哪种心律失常的特点:

A、室性早搏 B、房性早搏 C、交界性早搏 D、心房纤颤 E、房室交界性早搏 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以下不妥的是: 及时发现和识别心律失常

持续心电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持续心电监测对低钾低钙等电解质改变可早期发现 可观察心脏起搏功能

可减少测量生命体征的次数 【X型题】

心电图肢体导联其电极主要放置于:

A、右臂(R) B、左臂(L) C、左腿(F) D、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L)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常规胸导联安放位置正确的是:

A、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C、V3:V2与V4连线的中点 D、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正常心电图的特征是:

A、心率60~100次/分,节律整齐 B、P波在每次QRS波之前规律出现 C、P-R间期时间为0.12~0.20s D、QRS波时间为0.06~0.10s E、无任何异位心电活动

AM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为: ST段呈弓背向上明显抬高 T波倒置

异常深而宽大Q波

异常Q波大多永久存在

背向坏死区的导联P波呈双峰 多源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是:

早搏的激动来自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位心室起搏点 由于异位起搏点的不同,呈现的波形也不一样 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

QRS波宽大、畸形,时间>0.12s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同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是: 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连续出现 QRS波形态畸形,QRS时间>0.12s

心室率通常为250~300次/分,节律整齐

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现象 T波消失

7、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 A、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B、心室率大于心房率

C、如心室起搏点在阻滞部位下方,心室率约40~60次/分,QRS波群正常

D、心室起搏点位于室内传导系统的远端,心室率可低至40次/分以下,QRS波群增宽。 E、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恒定延长

8、以下哪类心律失常的病人需要进行心电监护: A、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5次/分 B、室性早搏(频发、多源、RonT)、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C、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

D、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E、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

9、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是: 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 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正常 频率150~250次/分 常伴继发性ST-T改变 P波为逆行性

10、室性早搏二联律的心电图特征是: 每1次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

早搏的激动直接来自于心房内的一个异位起搏点 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 QRS波宽大、畸形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11、室性早搏三联率的心电图特征是:

室性早搏三联率是指每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室性早搏 早搏的激动直接来自于心室内的一个异位起搏点 每次早搏的P波都消失 QRS波宽大、畸形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同 12、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是: QRS波与T波均消失 波形、振幅极不规则 频率极不规则

表现为波幅低小的颤动波 表现为波幅高大的颤动波

13、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是:

A、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f波),频率一般为350~600次/分

B、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多为250~350次/分 C、心室律绝对不规则,频率一般为150~200次/分 D、QRS波形态一般正常

E、房颤若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宽大畸形 14、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 A、P-R间期恒定(可正常或延长) B、P-R间期不恒定

C、周期性出现QRS波脱漏 D、正常P波消失 QRS波宽大畸形

15、关于使用心电监护的注意事项,以下正确的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