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为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
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
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
不足或过多时,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适应 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
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合度 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大小的尺度和指标。 基因型 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 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态幅 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
趋同适应(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受到某种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
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趋异适应(生态型)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的多种多
样的生态类型。
光合有效辐射 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成为光合
有效辐射。
光补偿点 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当光合产物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 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光周期类型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长日照植物: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短夜植
物。
短日照植物: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长夜植
物。
中日照植物: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完成开花和其他生命史阶段与日照长度无关的植物。 温度系数 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 温周期 植物适应温度节律性变化的现象。
积温 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用来说明生物各生长发育阶段和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物候 生物长期适应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谓之物候。 湿润度 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称为湿润度。
W=P/E W为湿润度;P为年均降雨量;E为潜在蒸发量
干燥度 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K=(0.16 ∑t)/r K为干燥度;0.16为换算系数; ∑t 为日平均
温度≥ 10oC稳定期的积温;r为同期内的降雨量
干扰 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或多变的或不经常出现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
结构的因素。
地形 指地球表面的外貌形态特征。
应压木 应压木也称偏宽年轮,是指针叶树在倾斜或弯曲的树干和枝条下方,在受压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
年轮和晚材特别宽的现象。
应拉木 阔叶树在倾斜或弯曲树干和枝条的上方受拉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年轮明显偏宽的现象,称为应拉
木。应拉木材色较浅或浅淡,髓心偏向一边或偏离不大。
种群 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分布格局 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分布的方式。
自疏现象 在同种植物的群体中,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个体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生态对策 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抉择。 R对策 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 K对策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群落 是由一定区系组成、一致生境条件和一致外貌的植物组合。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
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建群种 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丰富度 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
多度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的多少。
盖度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相对盖度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为相对盖度。 频度 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频度 某一树种的 频度与所有树种的频度总和的商乘以100。 重要值 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IV = RD + RA + RF
高斯(GAUSE)假说 两个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生境以及分布地理区域。 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极端条件)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 从次生裸地(中生条件)开始的演替。 进展演替 群落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 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回低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R- C- S-对策
杂草对策(ruderal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
以短的寿命,高的相对生长率,高的种子产量为特征。在资源匮乏时,能 压缩营养部分的分配,增加生殖部分的分配,保证大量种子的产生。
竞争对策(competitive strategy)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
有利的环境中,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不利条件下,可通过营养器官的调 节来适应生境的变化。
耐逆境对策(stress-tolerant strategy)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
多属于寿命长,生长慢,营养物质循环慢,开花既不繁多又不规则的常绿植物。
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
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物量 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
生产力 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力。 自养生物 利用的能量全部来源于非生物环境的生物
异养生物 主要依赖于高能有机分子的氧化获得能量,不能利用太阳能的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生物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化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 是指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化学元素的交换。
生物地化循环 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统内就地吸收养分,
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到同一地方。
生物化学循环 是指养分在生物体内的再分配,植物不只单靠根和叶吸收养分满足其高、径和根的生长,
同时还会将贮存在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到需要养分的部位。
1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生态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作用并非都是等价的,总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相应发生变化
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使间接的。直接生态因子是生态因子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生物间的寄生、共生等。间接生态因子是通过其他直接生态因子间接作用于生物体。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生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同一生态因子对一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
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但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或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是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或补偿作用。 2生物适应的意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是生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它保证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生物种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快;其次是能扩大分布区,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动物会逐渐向邻区迁移,并在新的地区生活繁衍;第三是物种的分化,动物对新的生存条件逐渐适应而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积累发展的过程使一个种开始逐渐分化。
3太阳辐射(光谱、辐射强度和时间)的生态效益 光照度的生态效益
(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充足的光照时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植物必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足够
的糖类以弥补呼吸作用的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度。
(2)对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森林中的树种实生苗的高生长,通常随着光强的提高而增加。林下的光照度,
依树种组成、林分密度、郁闭度和当地太阳辐射而变。光照度还影响树木成花结实,较高的光照度使树木的结实量增加。光照度影响果实颜色的花青素含量,增加光照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强光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与动物的行为:很多动物的活动都和光照度有密切关系。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的活动通常由光照
度决定。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形态分化也对光强有一定反应。
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
紫外线:破坏细胞分裂和生长素抑制生长;破坏生物键进而破坏生物组织,引起突变。
红外线:增热效应,促进植物茎的延长生长,有利于种子和孢子萌发,提高植物体的温度,并且其特性可用于科学监测。 (感知更长波段的遥感器,可探知病虫害) 对植物形态的作用
短波光,如蓝紫光、紫外线,能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态。
紫外线能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波长短于290nm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伤害作用,被大气O3层吸收。
长波光,如红光、红外线,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启动植物倾向于高生长,植物间的相互感应)。 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影响
当使短波光占优势并增多氮素营养时,促使碳素朝向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当提高光强度并使长波光占优势时,碳素向糖类的转变的过程加强,从而促进糖类的合成。 时间变化的生态效益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4温度对植物分布的限制机理
5森林调节水循环的途径
(1)冠层对降水的再分配和林冠截流
林内雨量=滴落量(drip)+茎流量(Stem flow)+穿透雨量(Through fall) 林外雨量:在连续降雨的一段时间内,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树冠截留雨量=林外雨量-林内雨量
影响植被截留量的因素:树种、林冠结构、年龄、密度。 影响茎流的因素:树种形态、树皮粗糙度等。 (2)枯落物吸附和入渗土壤
降水向土壤中渗透的过程,称为入渗。
林地土壤结构好,孔隙度大,地表枯落物覆盖保护土壤不受雨滴的冲击。 (3)蒸发散
土壤水经森林植被蒸腾和林地地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作用,包含蒸腾和蒸发两个过程。 森林的蒸腾量大于草地、农田作物。
影响森林蒸腾量的因素: 树种、叶量、气候状况等。 (4) 地表径流
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原因 林内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减少径流。
森林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机质和腐殖质,水分容易被吸收和入渗。
地表径流受树干、下木、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的阻挡,流动缓慢,有利于被土壤吸收和入渗。 6森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生态效益
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决定和影响着土壤性状,影响森林树种的优势程度。
土层厚度经常是决定植被尤其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土壤水分、养分的贮藏和植物根系分布的范围。影响林木的生长和森林组成结构。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土壤水 根系利用、运输介质、生命活动、调节土温、化学反应 土壤空气 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与土壤水共同填充土壤孔隙
土壤温度 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有很大影响。影响植物的吸水力和水分在土壤中的粘滞性。 化学性质:
土壤酸碱度 影响养分有效性、微生物活动、根系生理活动等。
土壤养分两种表现形式:无机元素和有机质。土壤中无机元素七种大量元素和六种微量元素对任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植物所必需的元素比例适当,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土壤有机质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