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考点学与练7 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高考押题)(解析word版)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答案】 7.B

8.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解析】

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

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9.A

10.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

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内人 张 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宫女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

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曰“禁门”,树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答案】BD

【解析】B.“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为“拔玉钗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媚眼”表现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唯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宜兴 曾 幾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②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