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重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相关的教学投影片。 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1. 揭示课题。 2. 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1.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 组织交流。 3.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1. 齐读。 2. 浏览课文, 思考。 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3. 指名汇报。 4. 指名补充。 5. 听读,评议。 6. 听读,思考。 7. 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读书方法的文章,标题提示了所要介绍的内容——精读与略读。 《语言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会阅读,“精读与略读”只是其中之一,侧重于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语言课程标准》指出,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略读则是“粗知文字大意”的快速阅读,只要求能概览大意。 本文虽然以“精读与略读”并列入题,却是略提“精读”,侧重于介绍“略读”的。原因何在?大概以前的课文中介绍过“精读”,而“略读”又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吧。 自然,架空地学习本文,从理论到理论,不会有多大实效。因此,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以便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8.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习作3(新闻报道)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 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 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和回顾几则新闻报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新闻无处不在,新闻报道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看(听)新闻报道是生活的需要,写新闻报道也是生活的需要。 从例文中学什么?不应面面俱到,而应有针对性。针对例文“新闻报道”,重点应引导学生认识它的结构特点及其标题和导语的写法。对新闻报道特点的认识,强调学生自主发现,这样,学生获得的体验才深刻,为“读”迁移到“写”搭建桥梁。教师适时补充资料性资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识。 以学定教,已成为共识。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写新闻报道,虽然通过例文,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写法。而把这种写法直接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多数学生还难以适应“角色”转化。以一个比赛为例,集体讨论,共同创作,无疑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提高写的效率。当然,这样的指导宜粗不宜细,要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 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