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D C TPL 第Ⅰ阶段 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 B B′ D′ C′ APL O L2 L3 L4 MPL L (四.4题图) 4.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Ⅱ阶段生产? 答: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所示。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于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5. 什么是等产量线?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答:等产量线是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为保持一定产量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各种可能性组合。与无差异的曲线相比较,相同点:(1)在有效的区域内,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负。(2)等产量线凸向原点。(3)两条等产量线决不相交。不同点:(1)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相同效用,而等产量线则是反映生产者相同产量。(2)等产量线不能像无差异曲线那样,将两端无限延长则与坐标轴无限接近,而是到一定限度则向两坐标轴上方翘起,这表明任何两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完全替代,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互相替代。
6.用图形解释“脊线”的概念。
答: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等产量线斜率可以为负也可以为正。当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值时,表明两种要素可以互相替代,如下图中A与A′之间的线段。当等产量
33
线斜率为正值时,表明两种要素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同时增加才能保持产量不变,如下图中A点和A′点以外的部分。图中经过A点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无穷大,A′的斜率为零。把所有类似A点和A′点的集合,就叫作脊线。如图中A、B、C点的连线,A′、B′、C′点的连线形成了两条脊线。厂商只有在这两条脊线所形成的区域内从事生产,才是有效的,因此,这一区域(两条脊线所围成的区域)也称为“生产区域”。
7.试述规模经济产生原因。
答:规模经济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机器设备这类生产要素有其不可分割性。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大型的先进设备才能充分发挥起作用,使产量更大幅的增加。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大规模的生产中,专业可以分的更细,分工也会更细,这样就会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大规模生产所需各种生产要素多,产品也多,这样,企业就会在生产与产品销售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从而可以压低生产要素收购价格或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从中获得好处。
8.简述等产量线的特征。
K 答:等产量线具有以下特征:(1)
在有效的区域内,等产量线的斜率为
C 负。(2)等产量线凸向原点。(3)两条等
A B 产量线决不相交。(4). 离原点越远的
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C
(四.6题图)
A B
六、计算题:
O L 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
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
(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少成本时的L、K和C的值。
解:(1)MPL=?Q/?L=(2/3)L-1/3K1/3 MPk=?Q/?K=(1/3)L2/3K-2/3
2L+K=3000 MPL/2=MPk /1
2L+K=3000
(2/3)L-1/3K1/3 /2=(1/3)L2/3K-2/3/1
2L+K=3000 L=K
∴L=1000=K
Q=10002/3·10001/3=1000
34
(2)800=L2/3K1/3 L=K L=800K=800 C=2L+K=3×800=2400
2.已知生产函数Q=-L3+24L2+240L,求: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上,L的投入量分别应为多少?
解:在第Ⅰ阶段,APL应达到极大值,即APL′=0 APL=(Q/L)=-L2+24L+240
APL′=-2L+24=0 ∴L=12检验当L<12时,APL是上升的。 在第Ⅱ阶段,MPL应该等于零
MPL=(dQ/dL)=-3L2+48L+240令MPL=0即-3L2+48L+240=0 解得L=20当L>8时,(dMPL/dL)=-6L+48<0 所以,MPL对于所有的L>20均小于零
因此,第Ⅰ阶段0<L<12;第Ⅱ阶段12<L<20;第Ⅲ阶段L>20。
3.已知生产函数Q=KL- 0.5L2-0.32K2,若K=10,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劳动的投入量。 (3)证明当APL达到极大值时,APL=MPL。
解:根据已知条件Q=10L-0.5L2-32
(1) APL=(Q/L)=-0.5L+10-(32/L); MPL=(dQ/dL)=10-L (2)当MPL=0时,即10-L=0时,TP有极大值解得L=10 令APL′=0时,即-0.5+32/L2=0解得L=8,AP达到极大 MPL′=-1,说明MPL 处于递减阶段
(3)当APL达到极大值时,L=8 APL=-0.5+8+10-32/8=2 此时的 MPL=10-L=10-8=2
所以,当MPL=APL时,APL达到极大值
4.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在表中填空。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可变要素的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解:(1)填表如下: 可变要素的数量 1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24 60 70 63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2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2 12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2 35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0 6 0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0 2 3 4 5 6 7 8 9 12 24 48 60 66 70 70 63 6 8 12 12 11 10 35/4 7 10 2 24 12 6 4 0 -7 (2)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第5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此时,平均产量开始大于边际产量。
5.生产函数Q=f(L,K )的要素组合与产量的对应图,如图所示,这张图是以坐标平面的形式编制的。其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虚线交点上的数字表示与该点的要素投入组合对应的产量。
(1)图中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 (2)图中是否存在边际报酬递减?
(3)图中那些要素组合处于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
K
4 85 130 165 190
3 80 120 150 165
2 70 100 120 130 解:(1)图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减与不变。 1 50 70 80 85 如70=f(1,2)与130=f(2,4),此时生产要素
0 1 2 3 4 L 增加比例为2,而产量增加比例为130/70,
小于2,因此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又如,50=f(1,1) 与 100=f(2,2) 此时生产要素增加比例为2,而产量增加比例为 100/50,等于2,因此存在规模报酬不变。
(2)图中存在边际报酬递减。如k=1保持不变,当L发生改变时,在0→1、1→2、2→3、3→4四段中,边际产量分别为50、20、10、5,可以看出边际报酬递减。
(3)f(2,1)与f(1,2)、f(3,1) 与f(1,3)、f(4,1) 与f(1,4)、f(3,2) 与f(2,3)、f(4,2) 与f(2,4)、f(4,3) 与f(3,4)分别处于Q=70、Q=80、Q=85、Q=120、Q=130、Q=165等产量曲线上。
6.已知生产函数Q=f(L,K)=2KL- 0.5L2-0.5K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L、劳动平均产量APL和劳动边际产量MPL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厂商劳动的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L=MPL?它的值又是多少?
解:(1)短期生产中K是不变的,短期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TPL?fL,K?2?10L?0.5L2?0.5?102?20L?0.5L2?50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