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复习

元杂剧概述

一、元杂剧的繁荣及原因 作家作品 《录鬼簿》 ;

舞台表演 勾栏瓦舍、山西金元舞台遗迹; 杂剧演员 《青楼集志》。

城市娱乐;社会矛盾;文人地位;文禁不严

二、元杂剧的发展及风格

1.前期鼎盛。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题材多样 2.后期衰落。趋于和缓,多宣传封建伦理、因果报应、神仙道化

三、元杂剧的体制

文本体制:曲辞、宾白、科泛

表演体制:四折一楔子;曲牌联套;一人主唱;分脚色行当。 砌末与化妆:

砌末:道具和简单的布景。如“取砌末上”(《杀狗劝夫》),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外旦取砌末付净科”(《货郎担》),砌末是指金银财宝。 化妆:青红 粉墨涂面 抹土搽灰 挂髯

四、元杂剧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婚恋戏、历史戏(三国戏)、绿林戏(水浒戏)、公案戏(包公戏)、神道戏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纪君祥:《赵氏孤儿》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其 他:《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灰阑记》《秋胡戏妻》《李逵负荆》《双献功》

五、杂剧在元代以后的演变

明代:前期内容上贵族化、伦理化,体制上有突破(不囿于四折和一人主唱、音乐上南北合套);中后期文人的抒情剧、讽刺剧和爱情剧较多;出现“南杂剧”。 清代:进一步文人化,多案头剧。

徐渭《四声猿》等重要作家及作品。

1

关汉卿专题

一、“激厉而少蕴藉”的剧作家

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玉京书会掌门人。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熊自得《析津志》)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吟诗,会篆籀 ,会弹丝,会品竹,??会围棋,会双陆。”(一枝花套【不伏老】)

杂剧存目60余种,占现存元杂剧全目的1/10,留存18种。 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已知的240余位元代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二、作品类型

按题材:公案剧(《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爱情婚姻剧(《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

三、《窦娥冤》与中国悲剧的讨论 1.以西方悲剧理论进行解析: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赴汤蹈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意志不敌外力终究出现不完美结局;

钱钟书《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这才是属于悲剧的东西”。 2.以政治判别求解悲剧精神

认为《窦》剧不是一般的悲剧,窦娥的悲剧不是她赴汤蹈火的意志造成,而是罪恶的社会制度的陷害,是慷慨悲歌的悲壮剧。

3.“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造就悲剧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前言”:“代表新生力量的人物,他们的英勇斗争,赢得了许多先进人物的同情;他们的失败或牺牲就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悲痛。作家或诗人把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就成为悲剧性的故事,故事中的矛盾斗争就成为悲剧性的冲突” 4.从中国戏曲史及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解析

周国雄《全面营造中国戏曲艺术范式——论关汉卿的杰出贡献》:“中国悲剧多从群体道德需要的角度表现悲剧人物的社会价值”“通过完整的悲剧结构高扬人伦道德之美”

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流动性 矛盾冲突的集中性 “哀而不伤”的观赏性 语言的雅俗共赏性

2

五、《救风尘》《望江亭》《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