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 8ⅹ106 大气圈中增加和减少CO2的途径有6种,分别来自岩石圈风化、水圈释放、生物圈呼吸、化石燃料燃烧、水圈的溶解和生物圈的总光合生产,在这些途径中,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是,化石燃烧和植物总光合生产。所以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大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利用,同时改进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保持大气中CO2基本平衡。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个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3、 在农田系统中,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合理密植、中耕除草、施肥、喷农药等农事活动
生态学原理和上述各项措施的具体意义。
答: 生态学原理:保证适当的叶面积指数,使总光合与总呼吸的比值达最大,促进根部呼吸,最大量供给营养,减少或排除竞争,截断食物链,使光合产物最大量的按人们的意志聚集。
具体意义: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呼吸消耗,最大量合成有机物质,通过排除杂草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和营养供给,及消灭植食性动物,使光合产物最大量聚集在农作物上。 4、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
答:由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这些能量在能流过程中有巨大的损失(约90%)。较高的营养级(5-6级之后)的生物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存在。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一般不超过6个。 5、 为什么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答:分解效率高是由于其具有两种适应:
(1)生长型:群体生长:表面扩散快收,有利于侵入微小孔隙。
丝状生长:能穿透和入侵有机物质深部,破坏弱键,营养传递快。
(2)营养方式:细菌和真菌分泌细胞外酶,使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吸收,是一种节能方式,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先摄食,再吸收,消耗能量大。
另外,真菌具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可分解植物性死有机质,细菌在极端的环境中(如缺氧时)可活动,两者结合,分解效果尤佳。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一、填空题
1.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 (环境污染) 和 (生态环境的破坏) 两大类。
2.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以 (环境污染) 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 (生态环境的破坏) 。
3.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 (臭氧层破坏) 、 (烟雾事件) 、 (酸雨) 、 (有毒物质的污染) 。
4. 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 、 (沙漠化) 、 (地面沉降) 。 5. 大气中的悬浮粒子越多,光反射作用 (越大),地面获得的能量 (越少),温度 (越低)。 6.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浓度的增加。
7.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是 (改进能源结构) 、 (题高能源效率) 。 8. 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能阻止 (紫外线) 到达地球表面。
9. 烟雾事件是由于(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 (气候条件) 下形成的。
10. 酸雨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硫) 和 (一氧化氮) 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的。
11. 有毒物质是 (社会生产) 和 (生活) 过程中的产物。
12. 有毒物质包括 (工业三废) 、 (农药化肥) 、 (放射性物质) 等。 13.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森林植被的破坏) 。
14. 治理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 (发展植被) 、 (改善生态环境) 。 15. 引起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主要是 (超采地下水) 。 二、选择题
1.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 的浓度增加
A. 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氧化合物 D.二氧化硫
2. 下面哪种环境问题不属于有毒物质污染
A.工业三废 B.农药 C.放射性物质 D.植被破坏
3. 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
A.0.1—1.5℃ B.1.5—4.5℃ C.4.5—6℃ D.6 —7.5℃ 4. 臭氧层的存在是由于下面哪种物质促使形成的
A. 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氟里昂
5. 下面哪类物质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
A.氯氟烷烃 B.氟里昂 C.四氯化碳 D.二氧化碳 6. 酸雨的形成时由于哪些物质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的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 D.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7. 酸雨直接伤害植物,能引起农作物明显减产的二氧化硫浓度是
A.1% B.2% C.3% D.4%
8.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枯竭的自然资源
A.太阳能 B.风能 C.潮汐能 D.粘土
9.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A.化石燃料 B.生物资源 C.金属矿物 D.非金属矿物 10. 下面哪种资源属于非枯竭的自然资源
A.金属矿物 B.非金属矿物 C.全球性水资源 D.土地资源 11.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长江流域 D.珠江地区
12. 酸雨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下面哪些物质通过水体或土壤进入体内逐步积累造成的 A.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B.汞和镉 C.二氧化硫和汞 D.二氧化硫和镉 三、判断题
1. 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 2.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均属于环境污染。×
3.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4. 大气层中悬浮粒子越多,反射作用越小,地球上获得的能量越多,温度上升。×
5.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外,还与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有关。√ 6. 臭氧层的存在是由红外线促使形成的。×
7. 氟里昂、氯氟烷烃、四氯化碳、汽车尾气等均能破坏臭氧层。√
8. 烟雾事件是由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9. 酸雨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氮氧化合物随雨水降到地面形成的。× 10. 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DDT等有机氯农药,经过江河进入鱼虾体内,人
吃鱼虾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所致。×
11. 治理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12. 引起地面下降的唯一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13. 水资源属于非枯竭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