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
(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三)、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2)突出共同点: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4)不同的自然条件: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线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1)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2)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二十、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1、年等降水量及干湿状况分界线:
(1)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此线也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线,最后到喜马拉雅山东部,此线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3)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此线也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以东以南可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即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则难于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稀少。 3、地势界线:
(1)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2)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地形区界线:
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太行山: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巫山: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武夷山: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 天山: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 长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 秦岭:汉江谷地与渭河平原 大巴山:汉江谷地与四川盆地 祁连山: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 南岭: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 横断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5、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兴安岭西侧——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松嫩平原的个别无流区外) 6、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7、水系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秦岭;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南岭 淮河水系与海河水系:黄河(黄河下游是地上河) 8、年太阳辐射量线
大兴安岭—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十分丰富,特别是青藏地区和新疆南部,太阳辐射尤其丰富。这条线以东、以南地区太阳辐射弱。
9、我国的人文地理界线
(1)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此线以东以南地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而此线以西以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绝大部分,但却是地广人稀。
(2)以水田为主的耕地和与旱地为主的耕地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3)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在北方的分界线也可以以大兴安岭及长城为界,大兴安岭以东及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耕作业为主,大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10、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11、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思路:地形界线、气候(气温、降水、风)界线、植被界线、农业界线)
二十一、问答题专题
1、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
(1)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
(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状况)
(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
(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5)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 2、意义类:一般包括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 3、特征问题
A、地理特征描述型。把握不同地理要素的描述角度。 (1)地形(地貌)特征描述:海拔、地势(地形倾斜方向)、地形的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排列方式。例:新疆的地形特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山地和盆地南北排列,构成“三山夹两盆”的态势,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原因分析从内外力作用)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见河流专题)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农业各部门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7)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B、分布规律描述型。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的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上海宝钢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C、成因分析型。(1)自然地理要素成因分析。如盐度、气温高低等分析(见前面相关专题)。 (2)自然灾害、生态问题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气候、地形、河流、人类活动角度综合分析(见前面相关专题)。 (3)地理事物时空特点的成因分析。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季节变化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河水补给原理、地质作用原理等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如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分析,用“气温—气压—气流——天气”进行逻辑分析。海上出行与风浪有关: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D、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评析类(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区位等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E、解决措施型。不论哪类问题的解决措施首先要明确原因,对症下药;要点要尽量多;措施可以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宣传手段、经济手段、工程技术手段等,地理学科重点答工程手段。水、石油、矿产等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还可以从开源、节流上思考;国际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可以答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自然灾害的解决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理等。 4、其他典型问题
(1)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2)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
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扩宽道路,专线(定线)行使;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系统;统一培训驾驶员;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 (3)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环境: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思,加强环境管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绿化;对垃圾进行无害、再生处理。
(4)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普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
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5)山区农业资源如何综合开发:(以江南丘陵为例)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改良红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6)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综合利用。 (7).分析一个地区(省)的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的类型、土壤肥脊,可开垦土地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
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 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溶水等。 (8)、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山西省成为国家重点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煤炭储量丰富;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地区。
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9)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分析: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分散大城市职能;有利于国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