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 小古文 第二册 原文附译文

第二册

第一章 遥远的神话传说

第一课 盘古开天地

—《三五历记》2017年11月11日

【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所以天地之间相隔九万里。

第二课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2017年11月13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

zhang

áo

补,四极正。

【译文】在远古的时候,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坏了,土地崩裂,天不能完整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里的大龟的四只脚作为天的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济冀州,积起芦灰来堵泛滥的洪水。天空得到了修补,四根天柱得到了摆正。(泛滥的洪水消退了,冀州得到了平定;恶禽猛兽死去了,善良的人民存活了下来。)

第三课后羿射日

jiáyǔ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

fēngxī

jiǎo

yìzhūzáo

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

qínfēngxī

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枯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也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大羿去为民除害,在南方的泽地荒野杀死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湖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大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欢喜,并推举尧为天子。

第四课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了他的手杖,变化成为了桃林。

第五课大禹治水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

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禹)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注]甚,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帝)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史记·夏本纪第二》)

【译文】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第二章我爱我的家乡

第一课万里长城

【原文】万里长城

我国北方自古有匈奴之患,燕赵诸国筑城以防之,各保疆土,不相联属(zhǔ)。及始皇伐匈奴大败之,乃修筑旧城合而为一,后世号为万里长城。年久颓废,屡加修筑,今所存者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凡一万里,为世界著名之巨工。

【译文】

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有匈奴来犯的隐忧,燕国赵国以及其他国家,筑造城墙来防范。(那些城墙零零散散)保卫各自的疆土,并不相连。到了秦始皇时期,他大败匈奴回来,就把旧墙修缮连接起来,合而为一。后世称之为万里长城。年代久远颓废破旧,多次加以修复,现在留存下来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度大概有一万里,是世界著名的巨大工程。

第二课行香子·树绕村庄

【原文】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扬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第三课观潮

【作者】周密【朝代】宋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

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第四课放鹤亭记

【原文】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译文】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第五课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hu?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tiáo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4]

词句注释

1.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 缘:顺着、沿着。 5.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 夹岸:两岸。 9. 杂:别的,其他的。 10. 鲜美:鲜艳美丽。

11.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 复:又,再。

15.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 欲:想要。

17.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 便:于是,就。 20. 得:看到。

21.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 若:好像。 23. 舍:舍弃,丢弃, 24. 初:起初,刚开始。

25.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 行:行走。

27.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 平:平坦。 29. 旷:空阔;宽阔。 30. 屋舍:房屋。

31.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 之:这。 33. 属:类。

34.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 种作:耕种劳作。 37. 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 悉:全,都。

39.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 并:都。

42.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 从来:从……地方来。 45. 具:通“俱”,全,详细。

46.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 要:通“邀”,邀请。 48. 咸:副词,都,全。 49.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 云:说。 51. 先世:祖先。 52. 率:率领。

53.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 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56. 复:再,又。

57.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 遂:就。

59. 间隔:隔断,隔绝。 60. 世:朝代。 61. 乃:竟,竟然。

62.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 为:对,向。 64. 具言:详细地说出。

65.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 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 余:其余,剩余。

68.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 去:离开。 70. 语:告诉。

71. 不足:不必,不值得。 72. 为:介词,向、对。 73. 既:已经。

74.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80. 遂:终于。

81.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 高尚:品德高尚。 83. 士:人士。 84. 也:表判断。 85. 欣然:高兴的样子。 86. 规:计划。

87.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 寻:随即,不久。 89. 终:死亡。

90.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第三章四季风景美如画

第一课春日寻芳

【原文】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园,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译文】这个时节的花花草草都很美丽,小朋友们在村外放风筝,春花烂漫,女人们在杏园里玩着秋千。小姐妹们三五成群在田间小路踏青,她们在河水边寻找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桃花红了,柳枝绿了,和风习习,阳光灿烂。一年的节气当中,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了。

第二课夏

《明文精选·闲赏》—《夏》

【原文】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涯积雪,空中楼阁,西面青山,镜里亭台,湘帘竹簟,藤枕石床:栩栩然,蝶欤周欤,吾不得而知也。

【译文】夏天湿热的暑气蒸人,就如同在铸剑的火炉里,谁愿意在炉子里接受锻炼?(在酷暑天)一定得有(下面这些环境):许多流淌着清泉的小溪,一望无际的繁茂的大树,凉风习习的古山洞,积雪不化的北坡山崖,高高的楼阁,四面都是青山,水面上的亭台,湘竹编制的帘子凉席,藤皮枕头石头床。(身在其中)飘飘然的那种感觉,是蝴蝶还是周庄?我就不知道了。

第三课秋

11月30日《明文精选·闲赏》——《秋》

【原文】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燕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可爱者: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片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南楼清啸,东篱畅饮,亦幽人行乐时也。银蟾皎洁,玉露凄清,四顾人寰,万里一碧。携一二良朋,斗酒淋漓,彩毫纵横,仰问嫦娥:”悔偷灵药否?”安得青銮一只跨之,凭虚远游,直八万顷琉璃中也。

【译文】风萧瑟,落叶萧萧,大雁南飞,蟋蟀滴露,这大约是秋的凄冷的一面。但是,也来看看秋的这一面吧:天高云淡,水天一色。到了晚上,一轮冷月,皎皎然挂于澄澈的夜空,绝美。南楼清谈吟诗,东篱畅饮欢聚,也算是有兴致的人游玩的最佳时节。

月光皎皎,白露晶莹,在秋的夜晚,仰望天空,万里一碧。邀三两个好朋友,畅快淋漓地饮酒、吟诗、作画,笑着仰望那轮明月:”嫦娥啊,看到我们如此洒脱快意你是否后悔吃了仙丹?”恍惚间,仿佛飞来一只青鸾,哈哈,乘上去,扶摇直上九天,遨游在那澄澈明净的天空。

第四课湖心亭看雪

12月1日《陶庵梦忆》之《湖心亭看雪》

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小声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呢!”

第五课雾景

12月2日《民国老课本》——《雾景》

【原文】春日晓起,旭日未出。天色濛濛,似雨非雨,似阴非阴。推窗远望,数尺之外,迷离莫辨。庐、舍、树、木,在若有若无之间。如蒙薄罗,如隔疏帘。路上有行人,但闻人语,不见人迹。余乃启户而出,行数十步,即觉细雨霏霏,沾衣欲湿。行稍远,回望吾家,已迷其处。此时余已入雾中矣。顷之,雾散,日出,天清,气朗。春日雾景,真奇观也。

【译文】春天的早上,刚刚起床,太阳还没有出来。天色灰蒙蒙的,像要下雨又不像下雨,像阴天又不是阴天。我推开窗户,向远处望去,在几尺外都迷迷糊糊看不清。房屋、村社、树木诺隐诺现,像蒙了一层薄纱,就像隔了一层帘子。路上有走路的人,只能听到说话,却看不见人影。我们开门出去,刚走几十步,就感觉细雨霏霏,沾在衣服上感觉就要湿了。走得稍微远一点,后头看了一下我的家,早已经隐藏在迷雾当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到了雾的中央。不一会,雾散了,太阳出来了,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天的雾景,真是一种奇观呀。

第四章从小懂规矩

第一课言动安详

12月4日小儿语《明朝吕得胜》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自家过失,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 无心之失,说开罢手,一差半错,哪个没有。 须好认错,休要说慌,教人识破,谁肯作养。 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 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 当面破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 造言生事,谁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 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 既做生人,便有生理,个个安贤,谁养活你。 世间艺业,要会一件,有时贫穷,救你患难。 饱食足衣,乱说闲耍,终日昏昏,不如牛马。 担头车尾,穷汉营生,日求升合,休与相争。 强取巧图,只嫌不够,横来之物,要你承受。 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残忍刻薄,惹人恨怨。 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 一不积财,二不结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爷娘。 别人性情,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 卑幼不才,瞒避尊长,外人笑骂,父母夸奖。 从小为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 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不义得来,付与败子。 都要便宜,我得人不,亏人是祸,亏己是福。 正人君子,邪人不喜,你又恶他,他肯饶你。 今日用度,前日积下,今日用尽,来日乞化。 无可奈何,只要安命,怨叹躁急,又增一病。 自家有过,人说要听,当局者迷,旁观者醒。 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休喜。 怒多横语,喜多狂言,一时偏急,过后羞惭。 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方保百年。 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 【译文】

一切言语行动,要稳重,从容不迫;我们出现的差错,都是由于慌慌张张造成的。

站立要平静,说话要不快不慢,平平和和。言语和动作不要轻佻,让人笑话和骂你。

《小儿语》全文及注解

(明)吕德胜一切行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大意:一切言语行动,要稳重,从容不迫;我们出现的差错,都是由于慌慌张张造成的。】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大意:站立要平静,说话要不快不慢,平平和和。言语和动作不要轻佻,让人笑话和骂你。】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大意:首先要学会不怕麻烦,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性格急躁和粗心大意也不行,这样,一生也不会有好的时候。】能有几句,见人胡讲;洪钟无声,满瓶不响。【大意:对人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能见个人就胡说乱道。真正有知识、有才气的人是不会这样的。】自家过失,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大意:自己有缺点错误,不必遮盖,遮掩不了,等于又添了一个错误。】无心之失,说不罢手。一差半错,哪个没有。【不是故意犯错误,把情况说清楚就行了,错误哪个人没有呢?】须好认错,休要说谎,教人识破,谁肯作养。【大意:应该有好的认错态度,千万不要说假话,说假话让人识破了,谁还肯帮助培养你呢?】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引酵若酸,哪得甜酒。【大意:要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应该交一些好的朋友,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怎么可能成材呢?】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大意:和人讲话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别人的脸色,话不投机,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当面破人,惹祸最大,是与不是,尽他说罢。【大意:当着人家的面把某种事情说清楚,惹出的麻烦最大,最得罪人。对与不对,随他自己说去吧。】造言生事,谁不怕你,也要提防,王法天理。【大意:制造谣言和事端,谁都会怕你,但是也要记住这样做的后果,要注意还有法律和道义。】我打人还,自打几下;我骂人还,换口自骂。【大意:打人骂人,会遭到人家的反驳和还手,就像自己打自己骂自己一样。】既做生人,便有生理,个个安闲,谁养活你?【大意:既然做了学习的人,就应该懂得学习的人的规矩,如果只顾安闲自在,将来谁养活你呢?】世间艺业,要会一件,有时贫穷,救你患难。【大意:世间生活的技能,一定要学会一种,特别是当你贫穷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会帮助你。】饱食足衣,乱说闲耍,终日昏昏,不如牛马。【大意:吃饱喝足穿暖了,到处闲逛玩耍,每日稀里糊涂,真还不如马牛哩。】担头车尾,穷汉营生,日求生活,休与相争。【大意:如果穷了,要想生活下去,挑担拉车都要干。每天要力争有所提高,不要与人相争,要与人为善,和好相处。】强取巧图,只嫌不够,横来之物,要你承受。【大意:凭借强力抢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不厌其多,将来必定要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心要慈悲,事要方便;残忍刻薄,惹人恨怨。【大意:一个人心地要慈悲善良,做事要与人方便。如果你做事残忍刻薄,一定会惹人仇恨抱怨。】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事你。【大意:对手下的人要宽容大度,教他做事,他如果有才能,就不会为你做事。】一不积财,二不结怨,睡也安然,走也方便。【大意:不积累很多财富,也不和别人结下仇怨,睡觉就很安稳,行走也很方便。】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爷娘。【大意:要知道父母的恩情,看看你对子女的付出就知道了;要想你的子女孝顺你,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别人情性,与我一般,时时体悉,件件从宽。【大意:他人也有情感个性,与自己是一样的,时时都要体谅,事事都要宽容。】卑幼不才,瞒避尊长,外人笑骂,父母夸奖。【大意:小孩子不懂事,对长辈不讲真话,只说好的一面,坏事就躲避隐瞒。这样就会让外人笑骂,父母夸奖。。】从小做人,休坏一点,覆水难收,悔恨已晚。【大意:从小做人,不要学坏,否则当事情无法挽回时,后悔就已经晚了。】贪财之人,至死不止,不义得来,付与败子。【大意:贪财的人,到死都没有停止赚钱,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钱财,都交给了败家的儿子。】都要便宜,我得人不;亏人是祸,亏己是福。【大意:人人都想得到便宜,我得到了别人就得不到。让别人吃亏是祸事,让自己吃亏是福气。】正人君子,邪人不喜,你又恶他,他肯饶你?【大意:正人君子多为恶人所憎恶,而你却偏偏惹他,口出恶言,他怎么会饶你呢?】今日用度,前日积下;今日用尽,来日乞化。【大意:今天的用度,要在前几天筹划好,积攒好;今日如果用完了,那么来日就要乞讨了。】无可奈何,只要安

命;怨叹躁急,又增一病。【大意:实在不能改变的事,只能安于天命,时时抱怨哀叹、心绪不安,这样自己又多得了一种病。】自家有过,人要说听,当局者迷,旁观者醒。【大意:自己有了过错,别人说要听从,当事的人不明白,旁边的人更清醒。】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休喜。【大意:白天所做的事,晚上要自我反省,不好的事要提醒自己不要再做,好的事也不要暗自高兴。】怒多横语,喜多狂言,一时偏急,过后羞惭。【大意:生气的时候会说一些蛮横无理的话,高兴的时候会说一些自夸的言语,一时的偏激言语,过后回想会觉得害羞惭愧。】人生在世,守身实难,一味小心,方保百年。【大意:人活在世上会有许多困难,事事小心,才能保全自己。】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大意:读圣贤们的著作,要自己去思考、体验,听别人讲的道理,就像在梦中吃的饭,是没有用的。】

第二课对尊长

12月5日《弟子规》《对尊长》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上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长辈如果站着,我们绝对不可以坐,因为这是非常无礼的。即使是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当长辈坐下来了,吩咐我们也一起坐时,我们才可以坐下来。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柔和适中,但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和颜悦色、柔和清楚最好。

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第三课不误时

12月6日《民国老课本》不误时

【原文】清晨,兄整理书包,将往学校。弟曰:时尚早,盍稍留乎。兄曰:修业当有定时。若迟迟不行,必误上课时刻。弟曰:善。乃与兄偕行。

【译文】清晨,哥哥在整理书包,准备前往学校。弟弟说:上学的时间还早,为什么不再等一会儿呢?哥哥说:上学,我们应该按时,如果再拖拖拉拉,必定会耽误上课时间。弟弟说:好吧。于是就和各个一起去上学。

第四课陪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知于父。

小孩子自己在家,有客人来拜访父亲,但是,父亲刚好去了其他的地方。小孩子先邀请客人坐在受尊敬的座位上,客人有问题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地、恭恭敬敬地回答,客人走了,小孩子把个人送到门口,等父亲回到家里,把客人所说的话,复述给父亲听。

第五章小寓言大道理

第一课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dù)》 2017年12月11日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道理】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第二课揠(yà)苗助长

12月12日——《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

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道理】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第三课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2017年12月13日

【原文】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第四课五官争功

——《唐林语》2017年12月14日

【原文】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译文】

口说:”我经常谈论古今的对与错,你们的功劳能在我之上吗?” 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第五课杉苇刚柔

——《意拾喻言》 2017年12月15日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

一日,其杉讥诮(qiào)其苇曰:”看你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毫无刚气,何如我正直不屈,岂不快哉!”

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一日,飓(jù)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译文】

夹着河岸相映成趣:一边是杉树高耸参天,一边是芦苇轻轻点水,杉树和芦苇朝夕相见。 一天,杉树嘲疯芦苇道:”看你身体像柔软的丝线,性格温吞如流水,总是随风而舞,风向东你便向东歪,风向西你就往西倒,一点刚硬之气也没有,哪像我正直不屈,多么痛快啊!”

芦苇说:”刚硬和柔软各有所长。我虽然柔弱,却终究可以避开祸患;你虽然刚强,却恐怕安身不牢靠啊。”

有一天,狂风突起,芦苇左摇右晃,终究没有受到大的害;而杉树却早就被连根拔起了!

第六章聆听师长的教诲

第一课蜗牛之教训

12月18日 《民国老课本》

【原文】: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

甚迟,而奋进不已,卒造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童子闻言,遂勤学。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冠其曹。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壁行,虽纡缓而行不止;吾见而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译文】

孩子从学校回家后,沉默不言,似乎在想什么事情。母亲很奇怪就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今天学习算术,我的答案不正确。同学们都笑话我,说我是笨人。我在想笨人这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呢?”母亲说:”笨又何妨?你没见到墙上的蜗牛吗?蜗牛爬得很慢,可是一直奋力爬行而永不停止,最后终于达到了最高处。要是你也能都仿效蜗牛的办法,那么你的勤奋就一定有收获,纵使笨些又何妨?”孩子听了母亲的话,就一直勤奋好学。

不久,每次考试,总是比其他的同学都好。之前称呼孩子为笨人的同学都很奇怪。孩子说:”这都是蜗牛教我的啊。蜗牛沿着墙壁爬行,虽然行动缓慢,但一直没有停止行动。我见到这个后很有感触,所以一直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这样才有了今天的结果。如果没有蜗牛,我也到不了这样的境地啊!”

【学习应该要像蜗牛一般,虽然进步的跨度不大,但能坚持不辍,所以必有所成。所谓坚持就是胜利也。】

第二课戒谩语

12月19日 《民国老课本》

【原文】司马光幼时,与其姊共弄胡桃,欲脱其皮不得。姊去,一婢以汤脱之。及姊复来,光告之曰:”吾能脱之矣。”其父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改过,终生无谩语。

【译文】司马光小时候,(有一次)与姐姐把弄(一个)青核桃,(他)姐姐想帮他把核桃皮剥掉,(结果)没有能够剥掉。(后来)一个女婢用热水把核桃皮剥掉了。他姐姐回来问谁剥掉了核桃皮,司马光说”我自己剥掉了”他父亲恰逢看见(这些),责备他说”你怎么可以说大话!”司马光从此改过,终生没有再说大话。

第三课家戒

12月20日

本文选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启示】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第四课一字之师

12月21日《五代史补》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诗诣(yì)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则佳。齐己瞿(jù)然,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第五课三余读书

12月22日《三国志·魏略》

【原文】

人有从学者,董遇不肯教,而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附近的读书人向董遇求教,董遇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我竭力渴望(学习),但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是一年里的农余时间;晚上,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是临时的空闲时间。

第七章学习中的乐趣

第一课水仙花

12月25日《民国老课本》

【原文】

早春时,窗下置水仙一盆。父命二子,各作短文记之。兄之文曰:”水仙为多年生之草。叶细长,有并行脉。茎生于叶丛之间。花为伞形,其色白,别有杯形之副冠,色黄。其地下茎为块状。”弟之文曰:”今有仙子,姿态楚楚。带袅,裙长,凌波无语。名曰水仙,真无愧也!”父见之曰:”兄所作,科学家之文;弟所作,文学家之文也。

【译文】

早春的时候,父亲在窗台下放了一盆水仙花。让两个儿子以水仙花为题写各写一篇短文。哥哥是这样说的:”水仙为多年生之草。叶细长,有并行脉。茎生于叶丛之间。花为伞形,其色白,别有杯形之副冠,色黄。其地下茎为块状。”弟弟是这样说的:”水仙花就像一个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姿态楚楚动人。身着长纱裙裾,盈盈的双瞳似清水湾一样明澈,恬静柔美,简直就是仙女下凡,所以叫水仙。”

兄之文只是详细地描述了眼前所见之物,记录了它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弟之文则把水仙花看作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粉黛玉颜,身着长纱裙裾,盈盈的双瞳似清水湾一样明澈,恬静柔美,简直就是仙女下凡,故名曰水仙。弟弟看到了花本质的美,发现了花的灵魂。

第二课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2017年12月26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为太阳的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两个小孩有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孔子则实事求是、谦虚谨慎——这说明了治学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道理。

对于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

第三课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2017年12月27日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赏析】

此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第四课师旷论学

——《说苑·建本》 2017年12月28日

作者是西汉人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就是这么来的。

【原文】

师旷曰:少而好(hào)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meì)行乎?”

【译文】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第五课教学相长(zhǎng)

——《礼记·学记》 2018年1月3日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是共同提高的。

第八章美德需要修炼

第一课自强不息

——《周易》 2018年1月4日

【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第二课君子坦荡荡

——《论语》 2018年1月5日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孔子曰:君子思想坦率洁净,心胸宽广。小人经常担忧惧怕,心绪不宁。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慢慢说,要谨慎,但是行动要敏捷。

第三课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 2018年1月8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第四课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2018年1月9日

【原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第五课以铜为镜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2018年1月11日

【原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第九章诸子的思想

第一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2018年1月12日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

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

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

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第二课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2018

原文

年1月15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思想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第三课海不辞水

——《管子·形势解》2018

年1月16日

第四课志不强者智不达

2017年1月17日——墨子·修身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

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身边的人就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求广博多识。

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人。君子能够明察远近,提高自己的修身!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谄谀之人,也无法施展其伎俩。

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愿日益广大,修养更加提高。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

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名誉不可以虚假,这都要反问自身。只说不做,总是能言善辩,也没人听;努力工作却夸其功,即使劳苦也无人接受。聪明的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大功劳,这样就名扬天下了。言语不求多,但求所得机智,不求文采华丽,但求说得明确。没有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那就事与愿违了。善不发自内心就不能长久,德行不从自身辩明的,就不能坚定贯彻。名声不会轻易得到,树立名声不能取巧。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那种只是想着牟利,不顾名誉,这样可以为天下贤士的,是从来没有的。

第五课知胜之道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办法。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作战百次也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概率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每次作战一定有危险。

· 第十章幽默中的智慧

第一课执竿入城

——笑林三国魏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启示】

1.有些事情,不是无法解决,只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4.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第二课朝三暮四

——出自《庄子·齐物论》

jūfùxùmùjiēnù

【原文】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

jiēyua

kuī

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

用,亦因是也。

【译文】养猴子的人给猴子们分配橡子,他说:“早上给你们3个,晚上给你们4个。”猴子们都生气了。他又说:“那么,早上4个晚上3个。”猴子们都咯咯地笑着,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实质是一样的,喜和怒被利用了,也是这回事。

【启示】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第三课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

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启示】

梁惠王自诩“尽心”,而在孟子看来,他所采用的措施,只是“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孟子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提出不要用战争或劳役使人民耽误农时,不要乱捕鱼鳖,不要砍伐林木,让人民休养生息,有较安定的生活,这样才是“王道”的开端。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梁惠王“尽心”的实质,说理形象而有说服力。

第四课一毛不拔

——语出《笑林广记》

【原文】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shēng)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有一只猴子死去,到阴间见了阎王,请求下辈子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想要做人,必须把你的毛拔光。”于是喊夜叉来拔。才拔了一根,猴子不能忍受,大声叫起来。阎王笑着说:“看你一根毛都舍不得拔,还怎么做人呢?”

第五课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eì)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启示】《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