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摄像机机位选择与取景 拍摄间隔与构图景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间隔、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间隔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 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同一的标准,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拍摄间隔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于被摄物体之间的间隔。面对一个目标,机位的方向和高度固定,镜头焦距不动,只要前后移动摄像机的位置,画面组合就会发生变化,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范围和画面结构就不同,行家称为景别(见图6-1)

常见的景别有以下几种:

1.远景(大全景)

摄影机远间隔拍摄事物的镜头。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黄土地》中的远景,人物都处理得很小,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受制与无奈。远景中视距最远的景别,称为大远景。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造深邃的意境。

远景能大范围地囊括远近的景物,反映景物的全貌,并且表现四周的环境气派。中国画有\远取其势\的画论,就是说远景是从大处着眼,以气势取胜的(见图6-2)。

但在远景中,景物的具体活动往往不很清楚,如一辆疾驶的汽车在公路的远景中,就像一只蠕动的硬壳虫;一片长满各种果树的山林,远看只见一片斑驳的色彩,甚至光线较差时,只是一片中国画似的墨黑。传统的拍法会选择一些近景的景物点缀画面,以显示画面的层次和纵深。

2. 全景

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此种景别的视野相对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四周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经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牧马人》中用远景展示主人公许灵均选定的生活环境后,用全景描叙了他下放劳动发行的过程。在绿色的摹草原上,牧群在蠕动,一个40岁左右的牧马人仰天躺在草地上听着富有苍凉的敕勒川之歌,使这个已生活了20年的主人公更富有造型性,表现力。

3.中景

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的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

1

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影视作品中是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提供人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一部影视镜头的成功一与否,主要看中景的运用处理。《红樱桃》中很多场景的奥地利精心审慎设计,其中女主人公楚楚坦诚直白自己身世一场最突出。整场戏大多用了中景、大中景来拍摄。开始时楚楚用俄语讲述编造的故事后来,女教师要求她讲实情时,经历坎坷的楚楚再也编不下往,久积心头的悲痛、仇恨、哀怨齐涌心头,她转用母语动情地叙述起身世来。此时创作者用了一个近乎静止的中长镜头把人物难以觉察的细微表情正确鲜明地记录下来。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和镜头视点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进,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

中景是集中拍摄事物的主体,如一幢大厦的主楼,会场的主席台;拍摄人物,则一般以腰部以上为界。

中景的间隔较全景近,所以对景物已不可能框住全体,只能有选择地拍摄主要部分,但画面会更饱满,人物更清楚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