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在抗美援朝开始后,东北电网南部严重缺电。同时,丰满水电厂装机完成后,也需将电力送往东部、南部等缺电地区。因此,1952年7月,国家决定建设松东李(丰满~东陵~李石寨)220kV送电线路工程(即506工程)。
这项工程于1952年7月开始设计,1953年1月提出初步设计,6月提出技术设计,7月15日全面开工后,陆续提交施工图。工程于1954年1月23日竣工,1月26日投入运行。其设计和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该工程共立铁塔919基,耗钢量21t/km,造价9.96万元/km,运行后性能良好,为此受到中央燃料工业部的表彰。这是我国的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条220kV送电线路,工程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在送电设计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二)、330kV输变电工程
1972年。中国自行建设的第一条330kV刘天关超高压送电线路,在西北地区建成投产。1975年,东北院开始中国第一条 330kV刘天关送电线路,是中国送变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线路西起甘肃的刘家峡水电厂。经天水变电站。止于陕西眉县境内的汤峪变电站,线路全长534km,其中刘家峡至天水变电站为275.5km,:天水变电站至关中变电站为258.5kin,大部分路段海拔在1500~2000m之间。该送电线路的投运将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几个独立电网连成一体,形成了陕、甘、青联合电力系统,充分发挥了水电效益。该线路是中国第一个330kV送变电工程,1967年t0月国家批准设计任务书,1969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69年11月完成初步设计,1971年5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全面开工。1972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刘天关送电线路工程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第一条超高压送电线路,由于在设计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动了中国超高压送电技术的发展,为以后建设更高电压等级的送电线路工程打下了基础,该工程设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优秀设计奖。 (三)、500kV输变电工程
从1978年开始,国内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开始了对500kV线路的国外科技情报资料收集和科研试验工作,针对500kV线路的绝缘配合、静电感应、无线电干扰、杆塔结构,金具及绝缘子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为我国超高压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并于1981~1982年陆续建成了500kV元锦辽及500kV平武送电线路。500kV线路的建成及其丰富的科研试验和运行经验的积累。
1981年12月22日交流500kV平武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1981年9月元锦段建成投运;1982年11月锦辽段建成,元锦辽线路工程全线投运。设计人员在这两项500kV送变电工程实践中,开发和应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中国超高压送变电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东北、华北、华东及南方四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500kV电网建设相断展开。 (四)、750kV输变电工程
国家电网公司750干伏输变电示范工程,西起青海省民和县官亭变电站,东至甘肃省榆中县兰州东变电站,线路全长140.708千米。它是我国第一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设备制造、自主调试、自主运行管理的具有世界领先小平的输变电工程。之所以称为示范工程,不仅在于工程的内涵,技术起点高。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多。而且在于工程的建设管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相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中。这项工程海拔最高,建设难度最大。
750kV官亭~兰州东输电线路
线路起自750kV官亭变电站,经过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县、甘肃省永靖县、东乡自治县、临洮县、兰州市七里河区、榆中县,止于750kV兰州东变电站,其中青海省境内约13km,甘肃省境内约128hn,线路沿线平地占4.2%,山地占73.8%.高山大岭占22%,全线为单回路架设,全长140.708km,共有铁塔基础263基(另有4基换位子塔),导线采用6×LGJ-400/50钢芯铝绞线和6×LGJK-300/50钢芯铝绞线(扩径导线),铁塔主要采用了斜柱式基础,塔型主要采用自立式铁塔,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用了酒杯型塔、干字型塔等,局部试验性采用了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