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唤醒水平的调节:包括抑制、削弱和掩盖等过程,也包括维持和增强的过程

情绪成分的调节: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此外还有情绪格调的调节、动力性的调节等。调节机制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制。

情绪调节的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从情绪调节过程的来源分为内部和外部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根据情绪的不同特点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整,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调整注意以及改变认知策略等,通过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通过增强或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叫良好调节。相反,但调节使个体失去对情绪的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这种调节就是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础的,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痛苦。

2、情绪体验调节: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针对不同的情绪体验采取不同的策略 3、行为调节: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常有两种调节方式: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

4、认知调节步骤: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识改变情绪的方式和途径;作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目标;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实践。

5、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情绪智力。

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迈尔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四个方面: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与智力发展的能力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情绪的激活阈限、情绪的易感性、情绪的生理唤醒等方面。 – 激活阈限主要决定于神经内分泌的特征

– 易感性决定与个体后天的情感经历,表现为有的个体跟容易陷入某种负性情绪,因而使认知操作受到破坏,而有的个体则不大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 生理唤醒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情绪的强度和反应性上。 ? 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行程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是后天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运动技能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连续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系列动作。例如唱歌。非连续技能指具有可直接的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较短,是由一些爆发动作做成的。

封闭技能是指主要依靠内部、由本体感受器反馈信息来调节的技能,例如体操,这种技能具有固定的动作模式。开放技能指依赖于环境提供的信息而调节运动的技能,如打篮球,要求个体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对时间发生有预见力。

精细技能是指局限在狭窄的空间、要求精巧协作,由小肌肉完成的技能,入雕刻。粗大技能指需要整个身体参与,运用大肌肉来实现的技能,如跑步。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协调和完善阶段。

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没有反馈的机械重复不会带来运动技能的进步。练习促进技能进步与完善,包括完成时间、技能精确度、完善协调。

练习曲线是用图解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曲线下降: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关系;练习次数与错误量的关系。曲线上升: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关系。

练习进程的特点:练习开始时,成绩提高较快较明显,以后技能进步逐渐缓慢;练习进程中会出现高原现象;不均匀性;个体差异性。

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指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原因是长时间集中的技能训练,热情下降、疲劳,旧的技能结构限制等造成订单。通过改组旧的结构,并根据新结构进行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

不均匀性:练习效果时高时低,甚至下降。在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练习成绩会稳定下来不在继续提高,这是技能发展的极限。

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确定练习目标。具有强烈动机和热情,对练习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提供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目标越明确,越具体,练习效果更好。

灵活应用整体和分解练习。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技能负责,采用分解练习;技能形成前期宜采用分解练习,然后整体练习。

恰当安排练习时间。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反馈练习结果。反馈来自外部观察或者自我观察,反馈结果越多,进步越快。反馈增加知识的精确性,改善对行为的知觉和评价,从而提高运动技能。

人对活动的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机意志品质都会影响练习成绩。 技能的秦阿姨是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影响。

迁移是指个体已获得的知识、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学习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

正迁移:已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正迁移的两个条件:不同技能之间存在共同的因素或成分、不同技能包含共同的原理。

负迁移:已掌握的技能对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干扰。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当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时,容易发生负迁移。共同的刺激情境和不同的反应要求变产生负迁移。

运动迁移分为:运动向运动迁移、语文运动迁移、两侧性迁移。

?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智力专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

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体有目的的、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能力的结构:双因素说、多因素说、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三元论

双因素说: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不同任务时的业绩的相关,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 一般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 特殊因素指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现象出来的能力,如画家的颜色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多因素说

– 瑟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来构成能力的其中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

– 加德纳提出了组成智力的不同因素:语言能力(说话、阅读和书写的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素质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空间能力(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音乐能力(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身体动觉能力(支配肢体以完成紧密动作的能力)、人际能力(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以及自知能力(形成客观自我认识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卡特尔和霍恩对瑟斯顿的七个因素进行了初级因素分析,发现有主要两个因素:

– 流体智力: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禀赋。 – 晶体智力:个体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 – 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

– 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

– 产物是运用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位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以及应用。

– 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因素的结果,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5×5×6=150种。

斯腾伯格的三元论

–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

– 成分智力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包含三种机能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负责评定问题性质、选择解决策略、分配认知资源;执行成分负责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如词法存取和工作记忆;知识获得成分则负责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

– 经验成分是个体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 情境智力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的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先天素质、环境与教育、实践因素 ? 人格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

气质是人格的一个部分,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一贯表现得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气质不一时性的。

性格是人格的另一重要成分,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勇敢、怯懦、勤奋、懒惰,就是指个人的性格特征。一般地说,人的性格特征包括四个方面: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及理智特征。

气质和性格都属于人格,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它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气质较多地受个体解剖上和生理上的特点制约,虽然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人格理论:特质论、类型理论

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和卡特尔。该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得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人格的特质理论强调特质,推崇连续的维度。

特质论: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卡特尔人格特质论、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大五因素模型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成两类:共同特质: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

?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

? 中心特质: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5-10个。

? 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 分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 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 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练习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 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调查表: –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 ? 环境特质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 –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 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 态度和情操

? 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他认为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一些特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连续性,因此,主张用特质群而不是分散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他总结提出人格的三个因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 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形成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

? 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责、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 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类型理论: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 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群来确定的。 – 弗兰克·法利提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与消极),分为T+型和T-型两种。

? T+型: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种人格的人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依据活动特点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极限运动员代表了体格T+型,这种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如攀岩、登山等)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纪录的动机。而科学家或思想家代表了智力T+型,它们的冒险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探新上

? T-型: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