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还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赋予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成就动机是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允许孩子独立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做什么事情,并给予奖励,将有利于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发展。发展独立性是培养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成就动机可测量,麦克兰德创造力一种投射测验,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展现在个体的想象或幻想中。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健谈、好争论。从个体行为的目标上,可以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和亲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社会性动机。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喜欢与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个体需要与他人交往有三方面原因:获得安全和情感支持;通过与他人联系,获得更多信息,以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得到他人的赞赏、鼓励和帮助。鲍迈斯特指出,进化的选择机制可能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它引导个体开始进入一个社会群体并和它建立永远的关系。个体从社会接触和社会关系中会体验到愉快和积极的情绪。如果剥夺了个体和社会的接触或关系,个体就会体验到痛苦。交往动机还依赖于个体的交往经验。在生命的早期,如果个体缺乏交往、离群独处,交往动机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和坚持性。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追求目标之间的斗争。

矛盾心理是指对一个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混杂感情。

冲突与两个或多个目标有关,而矛盾心理只与一个目标有关。一旦冲突或矛盾心理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定等。但问题特别重要,而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的理由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会更深刻、更持久。

冲突的种类

双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

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常常由人们接受了其中一种目标而得到解决。

趋避冲突。在同一物体对人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这一物体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多重趋避矛盾。在实际生活中,趋避冲突常常表现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包含三层含义:

– 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动的情境,如学生由于考试过于紧张没有正常发挥而高考落榜。 – 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 挫折行为,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 当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

挫折情境即产生挫折的原因。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分为: – 主观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挫折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的反应、个性的变化

? 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包括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

攻击:个体遭受挫折后发泄愤怒情绪的过激行为。有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动作、表情、文字等方式将愤怒直接发泄到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上,这称为直接攻击,如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受到别人的责骂,此时他可能进行直接攻击。有时由于不能直接攻击引起挫折的对象或碍于自己的身份不变攻击时,便把愤怒发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这样的攻击称为转向攻击。还有人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观失望,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自我折磨或自我虐待。

冷漠:与攻击行为相反的行为反应,指个体遭受挫折而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表现在长期遭受挫折,或处境十分艰险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的人,在病情无法挽回时,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看得十分淡漠,并会安慰别人不要难过。

退化:个体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当个体受挫折时,可能失去理智,不能控制自己,而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付挫折,表现出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但本人并不能意识到。

理智性反应:是意志行动的表现,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阻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不仅表现为坚持目标继续努力,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地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

个性的变化: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情绪是较低级的感情,可用于人类和动物;

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通常只用于人类,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区别在于: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情感是人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影响很小。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比较内隐和深沉,往往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

二者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动机作用: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

适应作用: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害怕的情绪从而发出信号警告或求救;婴儿出生时,依赖情绪传递信息,与成人交流,得到成人的照顾。

信号作用: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语调和姿态实现。

情绪份脑中枢机制及外周神经机制。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这个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两个基本的情绪系统:趋近系统和退缩系统。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和产生与趋近有关的积极感情类型,如愉快、兴趣等。退缩系统有利于有机体从厌恶刺激源中撤退,或者组织对威胁线索的适当反应,产生与撤退有关的消极情绪,如厌恶和恐惧等。

前额皮层(PFC):这一大脑区域参与积极感情加工,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失,这是抑郁的一种标志性特征。正常人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情绪电影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提高右侧前额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总之,左侧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

杏仁核:杏仁核的功能与恐惧和理解他人的恐惧情绪有关。杏仁核损伤不能识别恐惧的面部表情,而识别其他情绪的面部表情是无碍的。

海马是大脑中葡萄糖皮质激素类受体密度很高的部位,在情绪调节中很重要。在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和抑郁病人中,海马体积显著减小,可能是过度高水平皮质醇引起海马细胞死亡,导致海马萎缩。神经成像研究表明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得到激活。

PET研究中发现焦虑症状的较低与腹侧扣带回中激活成都的降低有关,心理症状的改进与背侧扣带回激活程度的提高有关。

网状结构:唤醒功能,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抑郁症患者情绪低沉、淡漠,对一切都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行为表现上,无面部表情,沉默不语,不吃,不喝,不动等。这些表现可能和网状结构的机能减弱或破坏有关。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躯体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情绪产生时,将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这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机体处于唤醒状态。在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

分泌系统:不同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外腺体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作为判定某种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躯体神经系统:情绪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表达情绪状态的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这些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所支配的随意运动。

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区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种身体变化的知觉。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坎农—巴德理论(情绪的丘脑学说)

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质疑:机体生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不能够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各种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通过机体变化难以分辨感觉到不同的情绪。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以通过药物引起,但是药物只能激活某种生理状态,而不能造成某种情绪

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提出情绪的丘脑学说。该理论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导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与詹姆士—兰格的理论区别在于生理反应在情绪体验之前还是之后,普遍支持坎农理论,但也不否认生理反应是情绪的重要成分。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阿诺德的学说叫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情绪活动中,个体不仅要接受环境中引起情绪的刺激,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即情绪活动中有认知活动的监控和指导。

– 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与自己的关系,这种评价有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 – 初评价是指个体确认刺激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及其程度,即对个人所处情境进行评价;

– 次评价是指个体对于由刺激引起的自身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即对可能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评价; – 再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是对结果的评价

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既承认情绪的生物性、具有进化适应价值,又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随时发生在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中。

(两因素论)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来自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两个因素,因此该理论又称作两因素理论:沙赫特认为大脑可能以几种方式解释同一生理反馈模式,给予不同的标签。生理唤醒是未分化模式,认知过程将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标记过程取决于归因,即对事件原因的鉴别。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

–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 伊扎德认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为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总之,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调节:

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