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依从是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认同是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和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内化是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

费斯廷格提出了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04年选16)

104.睡眠者效应:(03年选20)

答:凯尔曼和霍夫兰发现,低威信来源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这一事实说明,只要环境提供了与人们既有态度不同的信息,那么人们终将为这些信息所影响。

第五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105.犯错误效应(07年名3)

答: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犯错误效应”。

106.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06年名8)

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德瑞斯考尔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其产生原因是,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第六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107..侵犯

答:侵犯即侵犯行为,它是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108.武器效应:

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这种效应说明侵犯行为的发生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05年选10) 109.去个性化:(01年选7,02年名3,04年名4,08年选9,10年名词8)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费斯廷格最先提出的。去个性化是指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个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去个性化的形成原因有:匿名性;责任感丧失;情绪感染;极度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110.亲社会行为:

答: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而利他行为则指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11.社会影响(10年名7)

答: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作社会影响。 广义的社会影响包括人际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影响和大社会的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112从众:

答: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的类型有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真从众是指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看法也认同于群体。

权限从众是指虽然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是内心看法不认同于群体。

不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心看法认同群体,但是外显行为不与群体一致。另一种是内心看法和外显行为都与群体不一致。

谢里夫实验中的群体一致属于真从众。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属于权宜从众。(04年选17)

113.社会助长(社会促进)(01年选8,07年名8)

答: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114: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答: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降低的现象。 115.社会惰化:(06年名3)

答: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16.群体极化:(05年名3)

答: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讨论可以形成群体极化。 117. 群体思维

答: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会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式思维方式,就成为群体思维。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导论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答: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系统性原则,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去考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而理论则指导实践。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要符合被试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07年选5) 伦理性原则,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切忌采取违背伦理性原则的方法。“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这一原则而受到广泛批评。(02年选2) 除以上原则外,心理学研究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 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运动发展观、矛盾统一观、质量互变观) 2、 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是指“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

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 具体研究方法:指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手段和技术,分为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收集

数据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分析数据的方法有:数学方法、模型方法、逻辑

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1. 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强调在生活中、自然情境下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从而揭示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2. 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心理学内部各有关分支学科的协作;心理学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哲学、神经科

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协作;

3. 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特点:相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哪些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哪些是

由特定的。

4.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主张探究和探讨心理学现象及其规律,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

补充和验证;强调和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学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采用综合设计方式;注重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5.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录音、录像、计算机技术等。

6. 研究结果的数量化: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计算机及软件成为重要计算工具;采用 “元分析”等定量

方法;模糊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第二章 研究设计

4. 研究课题的选择

答:研究课题的选择包括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具体研究课题两方面内容。 课题选择的原则有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课题选择的策略

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从理论观点中选择;从研究文献中选择;从研究过程中选择;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根据变量间的假定关系建立对有关时间的一般猜测,然后根据它对特殊事物及关系作出猜测;归纳法是研究者先对特定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般性的假设。

5.一个好的研究假设应符合哪些标准

答:①有一定的科学依据;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作出推测;③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④可以被检验;⑤简单明了。

6.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04年简1,05年简4) 答:①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 ②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③确定研究变量和观测指标; ④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⑤制定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 ⑥考虑数据整理和研究分析的方法。

7.研究的信度

答: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有:被试方面有身心健康状况等等;主试方面有不按规定程序等等;研究设计方面有取样不当等等;实施方面有环境的各种难以控制的变化条件等等。 判定研究信度的方法主要有重复法、相似法、独立评判法。

8. 研究的效度

答: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研究的效度主要有构思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外部效度。

9. 构思效度(00年简2)

答: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要使研究有较高的构思效度,应做到:①理论构思必须结构严谨、符合逻辑;②严谨地对各种变量作出明确、严格的说明;③给变量下明确的操作定义;④消除或控制各种影响因素。

10. 内部效度(09年简5)

答: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即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所引起。要使研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外部变量如成熟因素、历史因素、前侧效应、统计回归效应、被试选择上的差异、被试缺失产生的效应等等,消除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11. 统计结论效度

答: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要提高统计结论的效度,应做到:必须保证数据的质量;选用适当的统计程序;适当增大样本的容量。

12. 外部效度(02 年论2,10年选10)

答: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外部效度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种。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 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应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以下因素:被试的代表性差;操作定义不明确;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事先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多重处理的干扰;实验者效应;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关系

13.取样:

答: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所抽取的那部分称为样本。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