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3岁左右能够达到性别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情境恒常性和性别的非动机性。一般4岁孩子达到性别稳定,5岁达到性别一致。

2. 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的发展指儿童除了了解自己在生物学上的性别归属外,还了解不同性别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包括: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性别角色偏爱和性别行为的发展。

a)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对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方面的期望模式。 b)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具有男性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认同是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幼儿主要认同其父母关于性别的概念。

c) 性别角色偏爱:对某一性别角色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好。影响因素:自己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希望自己成为这个性别;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想成为这个性别成员;社会环境中某一性别价值线索的影响。 d) 性别行为的发展。 3.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a) 社会生物学理论:两性间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b) 精神分析理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家长的认同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 c) 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获得的。

d) 认知理论:受个体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分类任务然后感受、注意、记忆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二)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1. 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09年选13)P506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

1) 前道德判断阶段:对引起时间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对行为是感性化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行

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

2)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给予的,而不可以经过集体

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好坏而不是动机。

3)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能够根据行为动机判断是非;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协商调整

和改变的;不根据权威判断是非,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别人。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03年简6,04年选5,08年选12)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2-7岁):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 2) 习俗水平(7-12岁):

阶段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对于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维持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 3) 后习俗水平(12岁以上):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守法律;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等等,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

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有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从幼儿园集体生活开始,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得到显著发展。幼儿能通过语言安慰别人,分享玩具。6-7岁儿童能够表现出分享意识或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会有年龄和个体差异。 (二)

攻击性行为(07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