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版)同等学力心理学全国统考复习资料

性是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3岁左右能够达到性别同一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情境恒常性和性别的非动机性。一般4岁孩子达到性别稳定,5岁达到性别一致。

2. 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的发展指儿童除了了解自己在生物学上的性别归属外,还了解不同性别代表的不同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包括: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性别角色偏爱和性别行为的发展。

a)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对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方面的期望模式。 b)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具有男性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认同是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幼儿主要认同其父母关于性别的概念。

c) 性别角色偏爱:对某一性别角色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好。影响因素:自己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希望自己成为这个性别;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想成为这个性别成员;社会环境中某一性别价值线索的影响。 d) 性别行为的发展。 3.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a) 社会生物学理论:两性间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b) 精神分析理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家长的认同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 c) 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获得的。

d) 认知理论:受个体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分类任务然后感受、注意、记忆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二)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1. 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论”(09年选13)P506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

1) 前道德判断阶段:对引起时间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对行为是感性化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行

为还不具有道德特性;

2)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给予的,而不可以经过集体

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好坏而不是动机。

3)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能够根据行为动机判断是非;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协商调整

和改变的;不根据权威判断是非,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别人。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03年简6,04年选5,08年选12)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再分为两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2-7岁):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发展了交互的道义。 2) 习俗水平(7-12岁):

阶段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对于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维持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 3) 后习俗水平(12岁以上):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守法律;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等等,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

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有社会生物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从幼儿园集体生活开始,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得到显著发展。幼儿能通过语言安慰别人,分享玩具。6-7岁儿童能够表现出分享意识或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会有年龄和个体差异。 (二)

攻击性行为(07年论2):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儿童2岁左右就有物主意识,开始出现抢玩具;3岁时攻击性行为继续发展到4岁达到高峰,5岁开始下降。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有: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07年论2)

(1)精神分析理论。人的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的根源。

(2)生态学理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本能,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3)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4)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

第六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指6、7岁到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童年期一般特征:

1、 以学习为主导;

2、 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 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儿童期学习特点:

1、 学龄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越直接、越表浅(为了得到表扬等)

2、 最初对外部活动更感兴趣,越后对学习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内容更感兴趣; 3、 随年龄增长,游戏因素在增强学习兴趣上的降低。

学习态度:

1、 教师对低年级的儿童具有很大权威性,而岁年龄增长学生对老师有选择性的偏爱; 2、 初入学儿童没有很强作业意识;

3、 从小学开始意识到评分的意义,并将评分视为衡量标准。

42.学习障碍

答:进入学校后,有一部分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方面的学习中会存在较严重的困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学习障碍具有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等特征。

学习障碍的表现

1、 在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 2、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3、 其他方面的相关表现。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较迟缓等。 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

1、 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2、 遗传基因所致; 3、 生物学上的原因;

4、 后天的不良生长环境造成。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 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童年期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 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2、 比较能力的发展 3、 分类能力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在概念发展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 逐步在事物的本质水平上掌握概念;

2、 掌握概念逐步丰富化(数概念、方位空间概念、自然概念、社会概念、时间……) 3、 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

童年期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特点:

1、 直接推理:分为三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五年级为第三阶段。发展加速期在

四五年级间。童年期二宫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接推理是不同步的;

2、 演绎推理:二年级儿童能够运用演绎推理来解释个别现象,但解释与事实表面不相似时,判断的以推理逻

辑关系会受到破坏;三四年级儿童能够直接感知事实并且能够通过语言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三四年级儿童能够较快进行演绎推理,但是不完全不展开的。

3、 归纳推理:最初常常孤立看待某个事实和现象,不能用归纳推理确定一般规律,随着知识经验增长及教学

促进,到小学高年级开始能够通过多个个别现象概括出本质并用归纳得出结论。

45. 思维品质的发展

答: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1、 敏捷性:由于知识结构、解题的技巧和整体思维水平不断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有了提高; 2、 灵活性:研究较多集中在运算灵活性上,具体表现为“一题多解”。

3、 深刻性:表现为推理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水平提高。三、四年级时童年期儿童思维深刻性发展的重

要年龄。

4、 独创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上。

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期儿童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性自我的时期。这阶段儿童较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为角色意识确立提供条件,也使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出一下趋势:小一到小三是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上升幅度最大,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从小五到小六处于青春期临近,出现第二个上升期。

1、 自我概念发展:体现在对自己各方面特点的认识能力上;

2、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标志,是分析和评价自己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从顺从别人评价

到有独立见解;较笼统评价到各方面具体评价;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从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渡;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 自我体验:发生于幼儿阶段,在小学阶段有较大发展。小学阶段主要体现在自尊体验,能够约束行为,关

注别人的评价。

46.社会认知

答: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关于个人的认知;二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三是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1、 从表面到内部: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对更深刻品质特征的注意; 2、 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看待问题; 3、 从呆板认识到灵活的认识;

4、 对个人及即时时间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 5、 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

6、 从弥散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

47.观点采择:(04年名8,10年名6)

答: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儿童在7岁时就克服自我中心性,在观点采择能力上有明显发展。

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观点采择能力被视为了一种指向了解别人观点的、由不同环节所组成认知加工过程。包括四阶段: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应用阶段。 赛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区分了以下几个阶段:(3-6岁)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6-8岁)社会信息角色采择;(8-10岁)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10-12岁)相互式角色采择;(12-16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社会关系的认识:权威、友谊

童年期儿童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将儿童权威概念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1、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后期可以区分,但只重视服从权威的实际效果。

2、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为权威是于权力相联系的,不服从会有不好的结果。阶段后期儿童将权威解释为具有特殊才华和能力的人,并认为服从权威是对权威曾给予的帮助的回报。

3、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并认为拥有权威的人是具有特殊经验及领导才能的人。儿童对成人权威和同伴权威的认识是一致的。

童年期儿童对友谊的认识:

1、 儿童期早期,只根据表面的行为和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友谊,后期把友谊视为更加抽象的关心和情感分享、安慰等内在关系;

2、 最初的友谊只集中“我”的感受及满意度方面,是自我衷心地单向关系,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双向关系。

3、 从暂时的、只能共享友谊的关系发展到能经受住时间和冲突考验的关系。

答:麦克斯白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第七章 少年期心理的发展

49.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答:(一)反抗性与依赖性。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 (三)勇敢与怯懦。 (四)高傲与自卑。

(五)否定童年而又眷恋童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