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

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更重要。

(2)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 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西方人开放、中国人含蓄等。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人而异,社会对文化的要求越严格,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就越大。

②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不诚实等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③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也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④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12、人格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人格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两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格测验方法。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测验法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青年性格问卷等。)

投射测验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对其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如罗夏克墨渍测验——5张彩色、5张黑白图形共10张墨渍卡片;主题统觉测验——简称TAT,由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构成,另有1张空白图片;句子完成法——简称SCT)

13、投射法(名解):被试对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的测验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的人格测量法。

14、投射测验法与自陈量表法有何区别?

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人格的不同层面。自陈量表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个体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测量了人格的意识层面。投射测验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无法通过问题直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因此可以通过模糊性刺激引发出隐藏或压抑在内心的动机、欲望等,它测量了人格的无意识层面。

15、投射测验的优缺点:优点是弹性大,可在不限制被试的状况下,任其随意反映。缺点:①评分缺乏客观标准,对测验的结果难以进行解释。同样的反映由于施测者的判断不同,解释也可能不一样。②这种测验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③由于投射测验适于个别施测,因而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16、结合工作实际,说明如何看待人的差异?

结合个人生活与工作实例,分析人格差异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意义。如学生学习中所显示出的认知差异,气质差异与职业选择,性格差异与人际和谐等。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二节是重点) 1、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

第一,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第二,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第三,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2、镜像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解了自己,界定了自己,并形成了相应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就是镜像自我。

3、人际交往的理论:一是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二是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社会学家舒茨提出的,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中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主动性被动性包容需要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需要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情感需要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由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4、沟通(名解):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5、什么是人际沟通?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人际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它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它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6、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图见221页。 7、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 (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与功能:

①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②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可分为四类,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会受到时空条件和不同风俗习惯的限制。 ④服饰。传达信息,提供多种线索。

⑤讲话风格。传递社会信息,比如交往者之间的关系、个性等。

⑥人际空间。通过人际距离传递人际关系信息、情感信息等,但会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 8、人际吸引的条件(P227)

①相似性与互补性②个人品质③接近性与熟悉性,如:近水楼台先得月

9、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看书见具体内容。

10、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①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②使成员具有认同感。③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11、群体的一般特性:

①群体规范因群体存在的正式性和非正式性而分为正式的规范和非正式的规范。 ②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③群体中的角色

④群体的领导,群体中的成员谁更能成为领导者,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品质或情境,主要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与其所处情境的匹配程度。

12、社会助长(名解):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3、当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 14、社会惰化(名解):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15、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在群体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因而他的被评价意识就必然减弱,使得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被减弱,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也就降低了。

16、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人体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