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体内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生成增加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的清除减少 D.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减弱
7.严重创伤引起DIC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红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凝血因子X被激活 E.直接激活凝血酶
8.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Ⅴ的激活
B.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C.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凝血酶生成增加 9.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实验)是检查 A.凝血酶原的存在 B.纤维蛋白原的存在
C.纤维蛋白单体的存在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X片段存在
E.纤溶酶的存在 10.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被抑制.
B.微循环障碍 C.降低溶酶体膜稳定性
D.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E.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11.下列哪项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血小板大量减少 C.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 D.微循环障碍
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12.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C.血小板的损伤 D.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白细胞的破坏作用
13.下列诸因素中哪项是引起DIC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管通透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 C.继发性纤溶亢进 D.纤维蛋白原减少 E.凝血酶减少
14.下列哪项因素不是直接引起DIC出血的原因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下降 C.血小板大量消耗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作用 E.继发性纤溶亢进
15.DIC时产生的贫血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16.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生成
A.PAF B.纤维蛋白单体
C.PF D.FDP E.MDF 17.影响DIC发生的因素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休克晚期常发生DIC B.代谢性酸中毒易发生的DIC C. 妊娠末期易发生 DIC D.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易发生DIC
13
E.肝功能严重障碍易发生DIC
18. 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的发生,说明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机体的高凝状态 B.纤溶系统过度抑制 C.微循环障碍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抑 E.肝功能严重障碍
【答案】
1.B 2.B 3.C 4.E 5.B 6.C 7.B 8.E 9.D 10.A 11.D 12.B 13.C 14.B 15.D 16.D 17.D 18.D
?休克
1.一次性快速失血一般达到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A .15% B. 20% C. 25% D. 30% E. 35%
2. 常见的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因素不包括:
A.剧烈疼痛 B.高位脊髓麻醉 C.中枢损伤 D.血容量减少 E.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3.下列血管源性休克不包括: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失血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败血症休克
4 休克I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
A.静脉血管收缩而使回心血量增加 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使回心血量减少
C.血液的重新分布 D.肾脏重吸收钠水增加 E.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5.下列关于失血性休克I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血压经过代偿维持正常 B.代偿过度血压明显上升 C.血压无明显下降
D.血压正常 E.血压可以骤降,经微循环变化代偿后逐渐回升,甚至可达正常
6.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不包括:
A.酸中毒 B.儿茶酚胺 C.局部腺苷堆积 D.学液流变学改变 E.内毒素作用
7.休克早期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8. 休克III期微循环的典型变化特点是:
A.微血管收缩 B.微静脉舒张 C.微血管平滑肌麻痹 D.微动脉舒张 E.血黏度降低
9. 检测休克病人补液量如何的最佳指标是:
A. 尿量 B.血压 C.脉搏 D.中心静脉压 E.心博出量
10.失血性休克I期,病人不会出现:
A. 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皮肤花斑 D.脉压减小 E.血压骤降,略低或正常
11. 休克初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
A .肝脾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加,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回心血量增加
14
12.下列哪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表现:
A.进行性低氧血症 B.呼吸困难 C.严重高碳酸血症 D.紫绀 E.肺部有湿性罗音
13.发生难治性休克最只要的原因是:
A. 酸碱平衡紊乱 B.肾功能衰竭 C.心功能不全 D. DIC E. 肺水肿
14.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
A. G+菌感染 B. G-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螺旋体感染 E.真菌感染
15.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淤血期的表现:
A. 血压降低 B.表情淡漠 C.皮肤紫绀 D.脉压增大 E.尿量减少
16.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17.下列哪项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A. 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18.休克是红细胞比容的变化规律是:
A .先正常后升高 B.先正常后降低 C. 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E.先降低后正常
19.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20. .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21.休克早期的心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是:
A. 均明显增加 B. 均明显减少 C. 心灌流量增加,脑灌流量无明显变化 D.脑灌流量增加,心灌流量无明显变化 E. 均先减少后增加
22.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23.目前认为休克期微循环后阻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血流变慢 B. 血浆粘度增大 C. 红细胞聚集 D. 白细胞贴壁E. 血小板黏附聚集
24.高动力性休克常见于:
A. 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25.关于休克补液原则正确的是:
A. 失多少,补多少 B.血压正常不必补液C.需多少补多少 D.根据血压确定补液量 E. 补液量宁多勿少
26.休克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A. 扩张小动脉 B.扩张微动脉 C.扩张后微动脉 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扩张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27.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15
A. 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A.急性心力衰竭 B.心泵功能衰竭 C.慢性左心衰竭 D.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心室前负荷过重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 酸中毒与高血钾 E. MDF的作用
28.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 糖酵解过程增强 B.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弱 C.组织血液灌流障碍
D. 血液中CO2过多 E. 丙酮酸不能氧化
29.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
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B.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E. 功能障碍与肾小管坏死并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30.较易发生DIC的休克类型是:
A. 失血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答案】
1.B 2.D 3.C 4.A 5.C 6.B 7.A 8.C 9.D 10.C 11.A 12.C 13.D 14.B 15.D 16.A 17.D
18.C 19.B 20.C 21.C 22.C 23.D 24.D 25.C 26.E 27.B28.D 29.B 30.D
心功能不全
1.下列最符合心力衰竭概念的是
A. 心排出量低于正常 B. 心脏收缩功能障 C. 动脉血压下降 D.体循环静脉淤血
E. 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2.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
多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E.以心脏扩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3.下列哪项原因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严重贫血 C.维生素B1缺乏 D.动-静脉瘘 E.心肌梗死
4.关于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下列哪项概念是错误的?
A.心输出量比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 B.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 D.回心血增多 E.外周血管扩张
5.下列哪项不属于心力衰竭的病因
A.心脏前负荷过度 B.心脏后负荷过度 C.心肌代谢障碍 D.体力负荷过度 E.弥漫性心肌病
6.下列关于心脏后负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决定心肌的初长度 B.心脏射血所遇到的阻力 C. 又称压力负荷
D.包括主动脉血压 E. 包括肺动脉血压
7.下列关于心脏前负荷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心脏收缩前承受的容量负荷 B.又称压力负荷 C.心室射血所遇到的阻力
D.循环血量增多 E. 前负荷过度可导致心肌
8.下列哪种情况可出现急性右心衰竭
A.高血压病 B.心肌梗死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肺梗死 E.甲状腺功能亢进
9.静脉输液过多过快诱发心力衰竭的的主要机制是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