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因,因此;为,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2.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4.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指面貌、容貌;今义:色彩。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第二年

6.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 今义:用竹、石、金属专

制成的拦挡物

7.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超出一般,冲出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理一理 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 五.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3.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借助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课堂探究

(一)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整理文章结构

1.初步了解故事梗概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2.整理文章结构

⒈)江头送客闻琵琶 ⒉)江上聆听琵琶曲 ⒊)歌女倾诉身世苦 ⒋)同病相怜伤迁谪 ⒌)重闻琵琶青衫湿

3.诗歌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用课文原话作答)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②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③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诗一开始用景物烘托环境气氛,红枫、芦花,秋意萧索,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加上正是送客离别之际,越发让人伤怀;更何况送客连助酒的音乐都找不到,扫兴到了极点。惨白的月光孤照茫茫江水,诗人一开始就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四)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①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

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五)诵读并分析③-④段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六)诵读并分析⑤段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第二课时

四.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