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 (1202-1200021B-012) > 学习指导书 >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本章知识点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总体上要求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此要学习和掌握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
二是要深刻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懂得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是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关键词
物质 意识 实践 联系 发展 矛盾 规律 主观能动性 (三)主要内容简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与世界观密切联系的是方法论,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任何哲学、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发展有两种
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认识了人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括,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立场,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严格区别开来;再次,它坚持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念区别开来,从共性中把握个性,在个性中看到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最后,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到人类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还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实践特别是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猿变成了人,猿脑变成了人脑,猿的动物心理变成了人的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是高度完善复杂而严密的物质系统,人脑是意识的器官,离开人脑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来自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则是客观的,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是统一的,只有一个本原,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上用个性代替共性的局限性。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它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对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
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久暂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它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它便无法度量,神秘莫测。另一方面,物质的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客体都有它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同样,任何物质运动的存在,也是和空间相联系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理解实践的本质,应注意把握两点:第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第二,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基本形式主要有: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实践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人际关系的建立、国家事物的管理、国际关系的处理都属于这一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这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也包括人文科学的实验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人类社会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联系的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事物的本性,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联系的普遍性指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多样性指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联系的条件性是指具体的联系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具体的,多种多样,可以变化的。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一切应该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带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其存在必然性、日趋衰落和灭亡的事物。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新陈代谢是宇宙中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新生事物之所以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首先,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它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再次,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体现在它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潮流,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和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新事物一定要战胜和取代旧事物,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趋势。但是,这并不是说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事物在最初阶段总是比较弱小甚至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曲折甚至会有挫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正确的看待新事物,坚定而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发展的根源;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对立统一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即矛盾的每一方面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