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实录1高品质版

邓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好,请坐。张默同学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祥林嫂的形象,怎么理解作者的意图的?

张 默:我觉得祥林嫂本身她内心就一直沉浸在过去那种悲痛之中,一直没有走出来,或者说,她根本就不知道要走出来,她完全就被那种东西击垮了,因为她无知,她不知道真正的人,是应该活在当下的。

邓老师:那么你觉得鲁迅先生塑造这么一个人物,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张 默:我觉得他想要传递的信息就是一种警示,因为他当时那个时代,那个中国,当时能够影响国运的人都不干事,要么沉浸在近代的那些耻辱,要么沉浸在过去的封建时期的辉煌,没有说我们当下要干什么,要我们中国强大起来,我觉得鲁迅是否想借祥林嫂这个形象,引起当时有识之士的一些反思,思考一下当今的所作所为。

邓老师:也就是说你觉得不能活在当下是祥林嫂的悲哀。石儒婧,在平台上说祥林嫂这么做是出卖自己的苦难,换取别人的同情,那你觉得鲁迅先生祥林嫂塑造这个形象,想要表达什么呢?

石儒婧:我觉得这也是对于祥林嫂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我觉得她的这种做法就是精神胜利法,张默说她不知道走出过去,我觉得她根本不想走出过去。她就是沉浸其中。

邓老师:也就是说,你觉得鲁迅先生想借此批判这种心态不应该,大家对此有没有不同意见?

刘 睿:我认为鲁迅先生并不是要批判祥林嫂,我觉得鲁迅先生这么写,是想塑造一个深陷于过去之痛苦中无法自拔的一个劳动妇女形象,来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没有人情的,黑暗的现象作一个批判。而不是批判祥林嫂个人。

邓老师:为什么呢?

刘 睿:对于一个遭遇不幸的人,不光丧夫,而且丧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孩子可能比她自己还重要,她心里肯定有一个创伤,一直刺痛她,她需要一种东西来麻痹自己,所以她一遍一遍讲过去的事情,我觉得她没有太多换取别人同情的意味,更多的是想从莫大的痛苦中,稍稍解脱一下,而当时的环境,周围的人,对他这个故事,只是捡趣事似的听一听,而并没有给予她真正的关怀与安慰。所以鲁迅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社会没有人情,否则她也不会深陷当中,不能自拔。如果换一个好的社会,也许能帮助她。

邓老师:你觉得鲁迅先生的矛头是指向那个社会的?

刘 睿:对,当时那个封建环境把周围的人摧残了,也把祥林嫂摧残了。

刘星雨:我同意刘睿的说法,我觉得祥林嫂是一个挺坚强的人。第一次丧夫的时候,她面上还有血色,她还能到鲁镇去做活,她还能有一些开心的笑颜,我觉得她已经很坚强了。

她第二次丧夫的时候,她又丧夫,又丧子,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太大的打击了。我们作为学生,一场考试没考好,尚且还要念叨上两句,想上一个星期左右。她面对这么大的打击,这么反复说得话……我觉得她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社会。没有人能真正同情她,没有人能排遣她这种痛苦。

邓老师:也就是说错不在祥林嫂,鲁迅先生批判的是这个社会。

石儒婧:后来全镇的人们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就烦得头痛,我觉得这事搁谁都会这样的。你听一个人婆婆妈妈地跟你讲她以前丧夫丧子的事,听了十好几遍。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世界固然无情,但鲁迅不止批判了这个社会。有这样一句话:“这个故事倒颇有效……”,我觉得是鲁迅的一种讽刺,有效,是说祥林嫂达到了她的目的。她的目的就是“男人听到这里没趣的走开,女人们倒改换了鄙薄的神气……”所以我觉得祥林嫂就是在麻痹自己。

邓老师:大家看她找到一个词来分析:“颇有效”。有没有道理呢?

郄 艺:我觉得“有效”,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手法——反语,不是说祥林嫂通过这个故事达到什么目的,而是对于冷酷的社会,人人都要带上虚假的面具,做出一副很假惺惺的样子的讽刺和批判。全文中有两大段文字都是祥林嫂在很详细地向人们讲她念念不忘的那段经历,她每一个细节都能记得那么清楚,而且这两段几乎就没有变化。可见这件事对她打击多么的大,印象那么的深刻,无法摆脱这种痛苦。但是这种深切的痛苦根本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他们也不愿意去理解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妇女。还有后面那些老女人,大家都是女人的话,可能就应该有一些同情怜悯,因为她们自己也会有孩子、丈夫,但是没人理解她,她们只是陪出一些眼泪,然后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