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S型曲线的轧辊做轴向移动来实现的。CVC轧辊辊缝调整范围也较大,与裹辊装置配合使用时如1700板轧机的辊缝调整量可达600um左右。由于工作辊具有S型曲线,工作辊与支撑辊之间是非均匀接触的。实践表明,这种非均匀接触对轧辊磨损和接触盈余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精轧基本遵守比例凸度,各道凸度相对 图2CVC轧机的轧辊原理图
于延伸率是确定值。各道最佳凸度是由轧辊原始凸度,膨胀凸度,弯辊凸度,CVC挠曲凸度,目标凸度根据来料凸度确定。
HC轧机: HC轧机为高性能板型控制轧机的简称。当前用于日本生产的HC轧机是在支持辊和工作辊之间加入中间辊并使之横向移动的六辊轧机,其特点有:(a)HC轧机具有很好的板形控制性,多用于小辊径冷轧;(b)HC轧机可显著提高热带钢的平直度;(c)压下量由于不受板型限制而可适当提高。
PC轧机:对辊交叉轧制技术(Pair Cross Roll)。PC轧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交叉上下成对的工作辊和支撑辊的轴线形成上下工作辊间辊缝的抛物线,并与工作辊的辊凸度等效。虽然可以安装在线ORG,但使用效果欠佳,鞍钢1780、唐钢1810采用后证明稳定性稍差。
本设计采用7架四辊轧机组成连轧。 3.3.6工作辊窜辊系统简介 3.3.6.1 控制目标
(1)改善轧辊磨损形状,控制边部减薄;
(2)改善轧辊磨损,允许自由轧制;提高热装比例,提高单位轧制量; (3)使用锥形工作辊,实现超平材轧制;
(4)均匀工作辊热膨胀,实现轧制取向硅钢不减产。
这一功能与弯辊功能相联系,可以改善热带钢轧机对板形的控制能力。
21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3.3.6.2 工作原理
机架工作辊从轧制中心线横向窜动±150 mm。液压装置允许工作辊在两块
带钢轧制的间隙时间进行窜动,窜动最大速度为20 mm/ s ,最小速度为5 mm/ s。 使用行程:300 mm 总行程:370 mm(70 mm超行程) 3.3.6.3 技术数据
窜动装置数量:每架1套
窜动液压缸: 4个(每工作辊2个),直径220/ 125 mm,行程370 mm 夹紧缸: 2个(出入口各1个),直径125/ 90 mm ,行程500 mm
工作压力:窜动缸的额定压力为9 MPa ,最大压力为50 MPa ;夹紧缸的工作压力为17 MPa
窜动速度:高速20 mm/ s ,低速5 mm/ s
窜动周期:在行程±50 mm、最小压下速度1. 25 mm/ s、最大机架延伸0. 5 mm、PLC和网络响应时间约为0. 25 s时,两块钢之间窜动周期为10 s。
位置传感器的类型是BTL5 - E17 - M500 - B- KA05 ,行程为500 mm。 3.3.6.4 定义
当工作辊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重合时,称为工作辊处于零位。
上工作辊向工作侧窜动,同时下工作辊向传动侧对称窜动为正向窜动,反之为负向窜动。
3.3.6.5工作辊窜辊条件
(1)上下工作辊的间隙大于或等于0. 5 mm;
(2)工作辊转动速度大于或等于正常转动速度的10 %。 3.3.6.6 轴向推进负荷和窜辊力的平衡
如果工作辊的轴向力指向工作侧方向,该力完全由窜辊装置传递给机架平衡;如果工
22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作辊的轴向力指向传动侧方向,滑动轨道支撑在弯辊块外侧的T型钩上,弯辊块承受轴向力;在无负荷的情况下,弯辊块的键平衡这些力。 3.3.6.7 操作方式
通过计算机键盘,有下列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手动方式分3种
(1)手动窜辊方式:操作工通过键盘输入窜辊值,上下工作辊以轧制中心线为基准进行对称窜动。
(2)锥度调节方式(边部减薄窜辊方式):工作辊的锥度与带钢的接触宽度保持一个常数。
下列参数通过计算机输入:L———工作辊辊身长度; b———工作辊锥体长度; W———带钢宽度
操作工通过计算机键盘键入带钢边缘接触锥体的恒定长度Vu,工作辊窜辊PLC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窜辊值:S = L/2- b - W/2+ Vu 一般Vu值在息。
(3)周期循环窜辊方式:工作辊在两块钢之间以一个恒定值窜动,该恒定窜辊值通过计算机键盘输入,工作辊窜动达到最大允许位置后,改变窜辊信号,工作辊继续向反向窜动,如此往复进行。 自动窜辊方式
窜辊位置由计算机进行设定,操作人员根据工艺需要选择自动窜辊策略。 (1)循环窜辊策略:同手动循环窜辊方式。
(2)单向循环窜辊策略:工作辊经过多次窜动窜至正向最大,然后由正向最大一次窜至负向最大,再由负向最大经过多次窜动至正向最大,如此往复进行。
23
当该值超出这一范围,在计算机画面上将有一个提示信
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3)优化窜辊策略:窜辊按步长窜动,窜动幅度逐渐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不断重复。 (4)全自动窜辊策略:窜辊位置由计算机计算给出,其计算方法是按工作辊长度2 000 mm分成40片,每片50 mm ,计算每一片的磨损,根据工作辊各区域最大和最小磨损情况确定最佳窜辊位置。工作辊的磨损计算由弯辊模型计算给出。
(5)边部减薄控制窜辊策略:同手动锥度调节方式 3.3.7轧后冷却和卷取 1)冷却方式
一般热轧后的冷却可分为控制冷却、自然冷却、强制冷却(强制风冷、水冷等)以及缓慢冷却(堆垛冷却)等几种形式。
在钢材生产中,为了更好的保证钢材质量及生产效率,控制冷却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控制冷却主要采用水幕(条状缝隙)冷却、喷射冷却、层流冷却、雾化冷却等方式。
水幕冷却系统具有最高的“比冷却特性”,缺点是对带钢上、下表面和整个冷却区冷却不够均匀;喷射系统的“比冷却特性”最低,且带钢上、下表面的冷却差别很显著;层流冷却系统的“比冷却特性”只比水幕冷却方式稍低,但对带钢上、下表面及整个冷却区冷却均匀。层流冷却系统的优点在川崎钢铁公司水岛热带钢厂也得到证明。并且层流冷却的流量调节范围(1:10)远大于水幕冷却的流量调节范围。同时集管层流冷却还具有以下特点:
(1)在宽度方向上,等流量分布,保证钢板宽度方向均匀冷却; (2)冷却段分得小,冷却制度适用,压力或流量控制简单;
(3)不需要复杂的水质和水流控制,溢流槽水位稳定,能够保证冷却段水压恒定(低压);
(4)能耗和维修费低。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