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 完整的数据监测常规界面示意图
这张所谓的完整图示,其实也没有13-27点的数据。不过屏幕左侧是完整的,上面清晰的告诉我们,样本测试的日期、校准日期、photocal日期和试剂空白日期。不过这个项目采用的END1方法,所以没有试剂空白数据。
这个结果的反应曲线如下:
图7 反应曲线示意图
上图绿色线条是付波长曲线,蓝色线条是主波长反应曲线,红色线条是反应曲线,也就是主波长减去付波长的拟合线,但图中没有设置显示。由于这是厂家说明书上的演示,所以measuring point-1 测量点1选择的是0-1,measuring point-2没有选择,因为是单试剂。这个读点选择的很有意思,P0点加入R1开始,加入样本后的第一点P1就结束,后面的曲线都是瞎忙活,早就测试完了。就算ALB反应快,但也不至于此。
2、测试方法:AU系列测试方法有终点法、速率法和固定点法。
2.1 终点法:终点法在测试方法选择里有END和END1两个选项。
END是试剂空白校正,也就是测定样本的吸光度值减去该点试剂空白的吸光度值。
END1是水空白校正,也就是测定样本的吸光度值减去该点水空白的吸光度值。
当然,二者都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双波长校正,而且二者都可以选择一组读点还是两组读点,以形成一点终点法还是两点终点法。
图8 一点终点法示意图
图9 两点终点法示意图
R1.V是R1试剂的体积;
S.V是样本的体积;
R2.V是R2试剂的体积;
Pz是第一读点,也叫初始读点,在参数设置里是Measuring Point-1,在终点法里是R2之前之后各一个点;
Px是第二读点,也叫最后读点,在参数设置里是Measuring Point-2,在终点法里不使用这组读点。
在如果不使用R2,也就是单试剂,是图8的示意图,第一读点一般选择0-27,第二读点不选择,这样结果会扣除R1的空白。如果选择END方法,则两个点都要减去该点的试剂空白后再相减。由于第一读点本来就是R1的空白,理论上应该与试剂空白P0的是数值相差无几甚至完全相等,所以只需要第二读点减去该点的试剂空白即可。
如果选择END1方法,那么两点的数值均要减去水空白。理论上水空白的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所以两点减去的值都相同,然后两点间再相减,得出的吸光度值用于浓度计算。
要注意的是:AU640和AU680对Measuring Point的概念是不同的,前者Measuring Point-1是主读点, Measuring Point-2是前一点,也就是空白点。而后者正好相反。Measuring Point两组点都选择,是给双速率法和双固定点法准备的,终点法用不上。
在图9中,是双试剂终点法,需要试剂样本空白,也就是R1+S的空白,所以第一读点的Fist应该在R2加入之前的一个点,也就是图中的Pz,一般选择P10读点;Px则是第一读点的Last点,反应结束的点。
终点法的反应OD值计算公式是:
反应OD=(Px-K2*P0)-(K3*Pz-K2*P0)
K2是R1体积和总反应量的比值,也就是R1.V/(R1.V+S.V+R2.V);
K3是R1+S的体积和总反应量的比值,也就是(R1.V+S.V)/(R1.V+S.V+R2.V)。
图5中的光路校正其实就是这个K值,由于参数不全,无法计算反推罢了。
如果选择是END方法,而且Measuring Point-1的都选择上的话,那就是两点终点法扣除试剂空白,公式就成为:反应OD=(Px-RBPx)-K3(Pz-RBPz)
也就是各点的吸光度值减去各点的试剂空白吸光度值,再进行体积系数校正。
如果选择是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