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1.3 灵栖地区地质实习路线
§3.2 地层
§3.2.1 上二叠统 龙潭组(P2-3l)
曾称龙潭煤系。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分布于江苏宁镇山脉。命名地点在江苏江宁(即南京附近)龙潭镇一带。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含煤地层。上部为灰黑色页岩及砂质灰岩,含菊石;中部为灰黄色砂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下部为黄及灰黄色粉砂岩和长石砂岩。共厚44~122米。出露于源口村公路附近,上部为长石砂岩,下部为泥岩,中部为中层状泥质粉砂岩,其中夹有植物化石,产状难以测量。有0.5—1米厚的石煤,煤层与砂岩层交替出现。与上覆马涧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3.2.2 中侏罗统 马涧组(J2m)
为灰色砾岩和砂砾岩,砾直径一般5—10cm,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和岩屑砂岩,分选性差。
在建德灵栖山庄,马涧组分为两段,下段为一套紫红色和灰紫色砾岩,砂岩;上段为长石、石英砂岩,颜色偏黄绿。马涧组为陆相沉积,含煤层,但很少。
29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4 构造
§3.4.1 灵栖洞铁帽山向斜
灵栖洞天位于铁帽山不对称向斜构造部位,北东翼陡,南西翼较缓。灵泉洞正好发育于向斜的核部,故洞内地层水平或近于水平,以水为长,地下暗河的冲刷与沉积作用;清风洞发育于向斜山的中部,以风为长,钟乳、石笋、石幔、石帘应有尽有;霭云洞则发育于不对称向斜山的近顶部,故洞内C2h地层向南西倾,倾角较陡,以云为长,洞顶为岩层底板,洞内石柱发育,崩塌岩块堆积,气势磅礴。
§3.4.2 灵栖洞石林迷宫情侣石正断层
断层证据:(1)层位、走向不一致。东盘含船山球,西盘含筳科化石,西盘相对层位低;(2)产状不一致,东盘朝南倾78°,西盘朝北倾75°;(3)破碎带发育,形成宽2m的断层角砾带,走向南北向倾向西;(4)在地貌上,沿破碎带形成了沟谷。
§3.4.3 下官山不整合接触关系
§3.4.4 源口煤矿不整合接触关系
30
地学野外认识实习报告
§3.6 资源环境与区域地理
自然旅游资源:
建德景区较为出名的是灵栖洞天以及大慈岩景区。
灵栖洞风景瑰丽,山、水、洞、石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拥有灵泉、清风、霭云三洞,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三洞各具特色:灵泉洞以水见长,清风洞以风取胜,霭云洞以云雾称奇。灵栖石林以惟妙惟肖拟人状物的造型石景而引人入胜,在灯光的照射下,可以见到玲珑剔透的水晶宫等各种景象。
大慈岩山形诡怪,五峰直冲云表,海拔692米,峰谷有瀑布下泄,南麓陡急险峻,有千级石阶盘旋而上,近山巅有大慈岩寺,建于1297年,号称“江南悬空寺”。建德景区比较独特地是其地下河,将地下河与溶洞景观观赏相结合,显得更加有特色。大慈岩山水相依相存,湖泊、溪水、瀑布、涧流随处可见,从山顶蜿蜒曲折而下,形成了一条长达880米的独特的长谷溪流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
灵栖洞天风景区开放于1980年,但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游览历史,据《建德县志》记载,早在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就有人入洞探奇。洞内壁上有石刻:已亥秋七,吾源抗旱者半月,崖乾溪涸,五谷尽稿,进士郑文杓率郑周两族,中元日(七·十五)相与乞灵于是洞。翌日,暮途穷雨应期降,黄冠淄侣以修,妙果以谢。越八日,还圣水于龙湫。是岁,吾源虽旱不害,是大德三年矣(1297年)。灵泉洞内至今还留有元大德年间的一篇题记,记载的是当年久旱不雨,古人入洞祈雨的经过。在灵泉洞洞口,有一棵高约40米的香枫树,植于700多年前,是景区久远历史的见证。灵栖洞天有“江南溶洞明珠”“地下艺术宫殿”之美誉,自80年对外开放以来,已经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游人,而且因为有“洞内是仙境,洞外是花园”的景区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外景,其中《西游记》《